锻造辉煌

发布时间:2009-12-16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11月27日,对于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2万多名师生来说,是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研讨会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上,该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国高职院校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是全国煤炭行业企业办学中唯一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喜讯传来,整个校园沸腾了,该院师生们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回首创示范之路,他们喜悦中透着自豪。

2006年12月8日,该院被财政部、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以此为新起点,该院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通过三年的建设,学院建成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获得国家级专利2项,完成技术开发项目25项。学院新增占地面积361亩,总占地面积达到1226亩,新建1.01万平方米图书大楼1栋,新建0.8万平方米综合实训楼一栋,新建学生公寓4.66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达到6.47万平方米。完成了数字化校园硬件平台升级改造,实现主干达万兆。新增纸质图书10.96万册,电子图书10.24万册。新增多功能语音室250个工位。综合项目建设的有效实施,进一步改善了该院的办学条件,丰富了办学内涵,增强了办学实力,拓展了发展的空间,为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共同的目标

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标志由重视规模的发展到重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效率的协调共进,确立并更加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个“类型”的发展,由此,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全新的发展观念、全新的教育理念。

集团对该院被遴选为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非常重视,不但主要领导多次现场办公,对该院示范性院校建设给予指导,有关部门还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统筹和指导,把示范性院校建设纳入集团年度工作规划。该院充分发挥中平能化集团大力支持的办学优势,倚马中原,按照立足“改、创、实”和“深化、提高、发展”的建设总要求,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重点建设了中央财政支持的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机电、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6个重点专业和非中央财政支持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带动了综合机械化采煤、矿山测量、煤炭深加工与利用等23个专业(方向)建设。搭建校矿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校内具有井下真实工作场景的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和井上下变电所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运行机制,扩大煤炭主体专业和相关专业订单人才培养规模,从政策和人财物等方面支持项目建设。

此外,通过对集团下属各厂矿进行调研、分析,该院将企业的工作要求转换成各专业的教学要求,在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下,确定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构建了煤炭类主体专业“采、掘、机、运、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由12个能力模块和135个单项技能构成的专业技能分析报告。按照技术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抽取、整合、重组,从而确定核心课程,形成了能力培养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技能向专业技能渐进的能力培养学习路径,使课程体系更加贴近企业生产管理、贴近技术岗位、贴近人才需求,充分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应知、应会和职业素质要求。

为了国家的明天

青年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是国家的未来。为了搞好实践教学,2007年,集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平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鼓励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该院对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更是高度重视,出台了《平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等相关文件,在绩效考核、工资分配、职责划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顺利实施。

该院还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在职或者脱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升学历水平,提高专业技术理论素质,同时,要求专任教师必须将研究的课题与合作企业的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相结合。三年来,该院共有120名教师到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进修。该院自动化系教师韩莉荣获河南省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资源开发系的教学成果《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王永祥教授为带头人的煤矿开采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标志着该院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实训基地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该院聘请企业专家,召开专题会议,校矿共同论证研究综采工作面整体建设方案,在集团的大力支持下,设计建造了150m2模拟煤壁工作面,将八矿丁5-6-11080综采工作面的作业规程等完整地移植到仿真实验实训车间。在校园内建设的综采工作面和巷道系统,全部比照现场实况而建,形成了具有煤矿生产氛围、职业岗位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弥补和解决了因安全、生产、空间等因素造成的学生下井难的问题,开辟了满足煤炭类学生技能训练的新途径。

完善先进的实验实训基地大大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9月18日至20日,第二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在武汉大学举行,该院王帅同学以优异成绩荣获机械类计算机二维绘图一等奖;田琮强同学、黄泽强同学荣获机械类计算机二维绘图二等奖,高海涛同学、陈豪同学荣获机械类计算机三维建模二等奖。9月29日,该院计算机系与河南丹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举办了教育办学模式成果展示会,学生们设计的手机应用软件“校园漫游”、“优化技术在搜索引擎中的应用”等软件得到与会人员的赞赏。

为了沉甸甸的责任

多年来,该院始终坚持“立足煤炭企业,兼顾相关行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项目建设期间,先后被授予全国煤炭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项目建设三年来,该院平均每年向社会、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近3000人。

据了解,集团目前现有的2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有58%的专业技术人员毕业于该院,并且主要分布在建井、测量、采掘、通风、机电、运输、救援、管理等企业的主体工作岗位上,大部分已成长为技术骨干。其中,近300人走上了地厅、矿处级领导岗位,3000多人走上科队级领导岗位,有效解决了煤矿一线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随着该院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办学理念得到了考生和家长的一致青睐,目前面向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近三年第一志愿上线率均达到196%,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了“出口”带动“入口”,就业招生两旺的局面。

该院作为中平能化集团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始终坚持“企业办高校,办好高校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对集团职工进行全方位培训。三年来,共培训20629人,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546人。职业技能鉴定的工种由41个增加到106个,三年来共鉴定12115人次,鉴定工种覆盖了煤矿绝大部分专业,为推进煤矿职工持证上岗作出了突出贡献。2009年,该院蝉联了第三届中国培训百强荣誉称号。

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该院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煤炭行业及煤炭相关产业最大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教育、零学费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全国煤炭行业高职教育教学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人民日报·情况汇编》对该院的报道作出批示:“平职的工作经验值得总结与推广”,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称赞该院“办学体制好、办学模式好、办学效果好”。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裴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