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徐光春书记指示精神 总结推广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经验和做法

发布时间:2009-05-26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平职的工作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4月29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人民日报情况汇编》第419期,人民日报记者曲长荣撰写的“河南平职学院创新培养模式促就业”一文上做了重要批示。5月26日上午,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平顶山市召开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总结推广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经验和做法,强力推进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确保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

会议由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张光明主持。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郭俊民,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訾新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李西斌、就业处处长李甄,平顶山市委书记赵顷霖,中平能化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建生等出席,各高校有关校领导及就业部门负责人和各省辖市、重点扩权县(市)人事局、教育局副局长及分管科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和南阳市人事局作了大会发言,分别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在当前形势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做法。河南大学、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新乡市人事局通过书面形式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会上,我院院长仵自连教授详细介绍了平职学院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模式,努力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河南农业大学和南阳市人事局也作了各具特色的典型发言。

仵自连院长说:“建院伊始,学院就提出了“高定位起步、高水平办学,办特色、创名校”的工作目标,先后确立了“以人为本,质量立校,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支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培养面向企业一线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立足煤炭企业,兼顾相关行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等十大办学理念。明确牢记“六个第一”学校发展是第一要务,教职工生是第一牵挂,教学质量是第一责任、学生成才是第一目标、用人单位满意是第一标准、建成全国文明单位和国家级示范性院校是近期工作的第一追求”等十大工作要求。”

仵院长讲到,学院2001年进入全国普通高职院校,2004年参加首批通过河南省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学院。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之一;2009年1月,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目前开设专业46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6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精品课5门,省级精品课8门,教职工896人,各类在校生22970人,其中普通高职生15951人、技校生7019人。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跟着市场走,围着企业转,随着形势变,探索实施“招培就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来,总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行业就业率达到100%。连续四年获得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今年,毕业生是6256人,其中高职毕业生是3863人,技校生是2393人,截至4月底,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69%,其中高职毕业生已就业1893人,占高职毕业生人数的49%;技校生已经全部落实就业岗位。

仵院长在介绍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经验时说:“抓好人才市场调研预测,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布局。围绕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围绕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围绕中平能化集团构建“5+4”产业新格局的需要,以企业需求设专业,增强招生针对性,合理设置招生专业,安排招生计划,确定培养目标,确保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开展校企联姻,实施订单培养。实施“双挂牌”零模式,如平禹煤电公司,济源钢铁公司先后与学院签订200名学生零学费订单的协议,学院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企业提前得到所需人才。学生无须交学费,又免除了就业后顾之忧。”

他接着说:“平职学院专业设置市场化。专业设置紧跟市场步伐,根据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为密切联系企业的实际办学,2004年学院牵头成立了5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参加的产学研董事会,调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以及人才需求状况。科学地规划专业布局。

课程设置岗位化。根据岗位需要设课程,以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构建“以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毕业生双证率达到96.4%。

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手段实践化。坚持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六个结合”。生产厂矿与学院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教室与实训相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学生与员工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结合。逐步形成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的“行动导向三段式”的教学模式。

实习实训现场化。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和“实践教学产业化”原则,投入资金,引进设备,建设生产性、实用性的校内教学实习车间。建成模拟煤矿巷道,采掘工作面和矿井瓦斯防治实训室等校内实验室92个,校外实训基地81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3个。营造“实训如同在现场,管理严格似厂矿”的职业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

顶岗实习生产化。行业专业实行订单式校矿结合“2+1”教学模式,社会专业实施工学交替“233”教学模式。2006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院校。

今年4月,教育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保庆来学院考察后,给予学院“办学体制好、办学模式好、办学效果好”的高度评价。

在讲到毕业生就业工作时,仵院长说,就业围着形势变。重点向就业工作倾斜,在2000年设立深圳就业办事处,2002年设立上海代办处的基础上,今年又在北京、西北设立两个代办处;坚持实施“一把手工程”,制定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办法,明确考评内容和奖惩措施。就业领域向多行业转移,煤炭专业是学院的特色专业,也是学院的品牌专业,利用区域的影响力,拓展就业行业。实现了从煤炭行业向煤化、钢铁、冶金、石油、信息、物流等行业的跨越。

就业市场向西部转移,由于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外向型企业受到较大冲击,学院随着形势变,及时地调整就业市场开发方向。把就业工作的主战场从东南向西北转移。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区域就业基地为主体,西北地区为补充的就业格局,调整为以河南煤炭企业和西北企业为主体,以南方和沿海为补充的“两主体两补充”的就业格局。

以创业带就业,倡导灵活就业。充分利用国家的灵活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参与“三支一扶”计划。

多层次培养,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农民轮换工培训,稳定企业一线职工队伍。结合煤炭企业的安全需要,在苦、脏、累、险工作岗位工作的一线农民轮换工纳入了招生对象,每年招收2300人左右,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养目标,确保培养质量。通过农民轮换工成为企业员工,既解除了农民轮换工的后顾之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又提高了采掘一线职工的队伍素质。稳定了一线职工队伍,促进了企业按照生产的良好运转。

半工半读,实现企业、学生、学院三方受益。将教学基地直接搬到各生产厂矿,使教学工作与盛产实践有机结合,学习、生产两不误,两促进,实现了企业、学生、学院三方受益。企业得到了高素质的员工,提升了整体队伍素质;学生既获得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还能解决生活费用,提升了办学质量,受到了基层单位和学生的普遍欢迎。2006年3月,教育部、国家安监总局等领导下去调研,对学院的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校矿一体,增强培养针对性。学院发挥依托中平能化集团的办学优势,加快校企之间的合作力度,着力推进专业建设与煤矿发展。目前,平煤集团的员工队伍中,有1/3是学院毕业生或是在学院接受过培训。学院为平煤集团公司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为企业安全生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郭俊民厅长从全省就业工作的高度,阐述了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当前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对省辖市人事、劳动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精神,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提出了明确要求。

省教育厅訾新建副厅长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通报了目前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充分肯定了各发言单位的先进做法,指出了值得学习和推广的特点,对各高校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经验,进一步做好下一阶段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说,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力促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在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方面,平职学院也是走在全省高校的前列。訾新建副厅长讲,平职学院要求毕业生做到“三不一要”,不讲离开家远近,不讲工作好坏,不讲薪酬高低,只要干事创业平台。据我了解,该院开展的“三要三不要”大讨论活动,要岗位不要舒服,要发展不要享受,鼓励毕业生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教育引导毕业生就业心态归零,这对改变毕业生的急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引领他们定好位、认好路、起好步,具有非常积极非常正面的指导意义。对全省其他高校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省教育厅学生处张光明处长就本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和下一阶段工作的更好开展,强调指出,各单位传达会议精神要抓住一个“快”字,学习先进经验要把握一个“活”字,采取就业措施要突出一个“实”字。要全力以赴把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事情办实、办好,力求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会后,各参会领导及单位到我院进行了参观考察。(赵玉坤)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裴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