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结硕果

发布时间:2009-04-0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4月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第13期公报,我院毕业生徐建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的“大蒜全功能收获机”,获得国家专利局批准。我院学生在校期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行研究、设计,并获得国家专利,这在我院是第一次,彰显了我院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母校的创新教育,没有指导老师张丽荣的全力支持和帮助,我不可能设计出‘大蒜全功能收获机’,更谈不上获得国家专利。”机电系05级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现在上海一家公司担任技术主管的徐建宏在电话中激动地对笔者说。

2006年,我院机电工程系教师张丽荣,带领学生朱帅和徐建宏到北京参加全国(首届)三维数字建模大赛,与清华、北大等许多著名高校同场竞技。比赛结束后,她对朱帅和徐建宏谈起了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利用学院科技优势,积极搞创新设计,申报国家专利。在这次大赛上,朱帅技压群雄,摘得大赛桂冠,徐建宏荣获二等奖。

“回到学院后不久,徐建宏就找到我,说要设计一台多功能大蒜收获机。”张丽荣老师说。原来,徐建宏受到老师启发后,想起家乡方圆百里常年大面积种植大蒜。每到收获季节,不仅劳动强度大,收获每亩地大蒜也需要投入资金330元。如果能设计出像小麦收割机那样的机器,形成挖掘、去茎、去根须、装箱一条龙,就会大大减轻农民收获大蒜的劳动强度,也会降低许多收获成本。张丽荣老师经过深思熟虑后,向系里领导进行了汇报,得到大力支持。

“大蒜收获机”去根须是其关键,徐建宏的设计发明到这里的时候,进入最艰难的时期,虽然经过无数次试验,却总是失败,他非常痛苦,几乎放弃。有一天,徐建宏在又一次试验失败后,自己偷偷买了一瓶酒,喝得酩酊大醉,痛哭不止。指导教师张丽荣先后多次与他谈心,并带徐建宏请教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与他一起到图书馆、上网查阅了大量图书资料。“那段时间,张老师不仅在发明上指导我,更在生活上像妈妈一样照顾我。”徐建宏说。从申报到专利申请被批准,不管是申报费用还是专家审核费用,以及来往的邮件费用,一次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都是张丽荣老师个人支付,不让家庭困难的徐建宏花一分钱。为了验证“大蒜收获机”去根须装置的可行性,徐建宏到郑州买一些零部件,履带买不到就自己动手做。为了省钱,他把家里的手扶拖拉机上的可用零件拆卸下来,用在“大蒜收获机上”。学院学生处在得知徐建宏发明设计上出现经济危机时,马上拨给他2000元钱。2007年初,“大蒜收获机”终于研制成功,并于2月正式申请国家专利

“徐建宏发明获国家专利,是我院近年来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缩影。”机电工程系主任梁南丁自豪地说。(赵玉坤)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赵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