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

发布时间:2009-03-23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就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今年,全国有将近1000万名应往届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何以逆市飘红?”(见《平顶山日报》3月20日四版头条)多家媒体竞相报道解读我院就业工作《成功的支点》(见《中国平煤神马报》3月11日3版头条)在哪里?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陈强在报道中用了这样三个小标题:“招生,跟着就业市场走”“培养,围着用人企业转”“就业,依着政策拓领域”,详细解读了我院“招、培、就业一体化”办学所取得的成果。他在报道中这样写到:“在平职学院,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大都做到‘三不一要’。即不讲离家远近、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讲薪酬高低,只要干事创业的平台。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郑立春、张彦民被安置到平煤集团七星公司后,不恋科室,主动要求到井下生产一线去锻炼,通过一年多的锻炼,现已担任基层队主管技术员。他们的举动深受公司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在建院之初,学院就提出了就业工作要实现“思想观念市场化、就业服务全面化、以煤炭行业专业为立足点,积极采取北上、西进的开发策略,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形成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理念。”建立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的全面服务的长效机制。《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盯市场环环相扣》(见《中国教育报》3月19日10版头条)。平职学院坚持“招、培、就”一体化办学,从学生入校开始,就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培训。学院成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走就业指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之路。就业处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就业基地和工作岗位进行实习和职业体验,让学生及早了解就业形势,清楚认识在就业市场中所处的位置。

同时,学院还成立了学生就业联合会,设立就业咨询室,定期邀请各大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和优秀毕业生回校作专题讲座。举办大学生“精英杯”《我的就业观》演讲比赛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竞赛活动。2008年暑假期间先后组织了近千名学生赴深圳、北京、郑州等地进行了为期45天的职业体验活动。正是学生就业观念与社会企业零距离,平职学院的毕业生不仅在煤炭主体行业声名显赫,就是非主体行业的学生,也成为“香饽饽”,2006级汽车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均是实习就业“一条龙”,毕业生的实习企业就是就业单位,就业率达到难以置信的100%。

2月28日,在学院为300多名毕业生举行的实习就业“一条龙”欢送仪式后,《中国青年报》记者韩俊杰采访了学院就业处处长梅胜利和就业学生。3月2日,中国青年报以《高职毕业生:去西部称王,还是去南方抢粮》为题,报道了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3月11日,中国平煤神马报记者陈璐以《成功的支点》为题,对我院创造高就业率也作了详细解读。

平顶山日报记者杨沛洁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何以逆市飘红》的报道中写到:“谁把用人单位老板的痛苦指数降得最低,谁的学生就会‘抢手。”梅胜利此言一出,也把记者弄愣了。梅胜利解释道,用人单位老板的痛苦指数是怕学生挑挑拣拣,频频跳槽。企业付出了大量物力和时间培养出了人才,人才却在企业最需要或者企业不景气的时候离它而去,这可能要了企业的命。所以,企业老板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心理也是矛盾的。”“我们就是要尽可能降低他们的痛苦指数,梅胜利接着说道,他们在教学生们学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吃苦、干事创业、讲奉献的品质。为此,他们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等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凝成了团结、稳定、进取、同甘共苦的精神。平禹煤电是生产条件比较差的煤矿,煤炭形势困难的时候,就业的学生与职工一样每月只能拿到400多元钱。然而,这些学生没有跳槽的,全部留了下来,如今个个成了技术骨干,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对此,该院副院长李树伟的家离平禹煤电不远,深知当时企业困苦状况,得知这一情况后,也连连感慨:没想到。学生们的举止也深深打动了该矿的领导,每次矿上招生,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该学院,认为该学院的学生信赖、可靠。…… 内蒙古蒙泰华电集团在使用了该院毕业生后,非常满意,决定再赴学院举办专场招聘会。平职学院毕业生能吃苦,讲奉献,思想稳定,不谈区域和环境的特点,成为学院高就业率的基石。”

《中国平煤神马报》记者陈璐在“成功的支点”里写到学生时,这样写到:“从职业学院走出来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信。”(赵玉坤)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裴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