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平职学院案例教学为就业导航

发布时间:2008-06-23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一个生动的事例胜过10个空洞的道理

平职学院案例教学为就业导航

本报讯(记者 陈强)“两年前我们4个之所以放弃机电科的工作,主动要求到采煤队,就是受到了师兄们到艰苦一线工作的启发和鼓舞,是老师们列举的生动事例让我们热血沸腾。”如今,这4名河南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届机电系的毕业生,因工作踏实努力,有的成为主管技术员,有的升任中层干部。

一个生动的事例往往胜过许多个空洞的大道理,为改变就业指导课普遍存在的“空对空”现象,河南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改进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深受学生欢迎,收到明显实效。该校在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强化实践性教学的基础上,选派就业处的领导和教师,每周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分专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处的领导和教师们因常年从事就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大量的鲜活实例,又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案例教学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

“是抱定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放手,还是先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再谋发展?”就这个问题,该校就业处处长梅胜利上课时为学生举了这样一个案例:该校2004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丁宏超南下深圳,一心想应聘计算机行业却屡屡碰壁。最后身上带的1090元钱只剩下45元了。

是打道回府还是转变观念?他最终选择了一家电子公司,当上了一名生产线装配工。工作之余他阅读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书籍,又在实践中学习。9个月后,公司选拔计算机维护人员,他被聘用,半年后又当上了网络工程师。“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不可能是你所学的专业,而是自身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要先就业后择业的道理。”一个案例之后,梅老师总结道。

我们总是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但怎样才能将空洞的口号变成有说服力的事实呢?就业处晁阳老师上课时给学生举了本文开头提到的一个例子:当年到平禹煤电公司的4名毕业生,不到机电科当干部而主动要求下井采煤,结果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他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企业早已定岗定员,哪里有空着的好位置留给你呢?从基层做起既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也是迈向人生第一步的必然要求。”

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像航标灯指引着毕业生选择的方向,使他们不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学校提出的“我们只需要平台,我们能创造空间”的择业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我去过很多学校招人,他们都是上来就问工资、条件和待遇,像平职学院毕业生这样三不问的从没见过。就冲这一点,公司连续3年来这里要人,而且一年比一年多。”一家国有大型钢铁公司的老总说:“我们企业选人最看重的是踏实肯干的态度,专业知识还在其次。知识、能力都可以培养,唯有态度我们培养不出来。”

案例教学收到效果后,学校并没有满足,而将就业指导一直延伸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上。2006届采矿专业毕业生小李,签约到豫西一个新建煤矿后产生动摇情绪,打电话向教师诉苦,说那里山高路远,手机没信号,自己“见山头晕”、水土不服。就业处的领导与指导教师一起驱车前去看望小李,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留了下来。现在他已在矿上找了个漂亮的女朋友,月薪近4000元,再也不提回来的事儿了。

为改变单一的师资结构,该院院长、企业家、用人单位负责人、往届优秀毕业生等,都参与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加之大批生动案例的运用,增强了就业指导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潜移默化的教育使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惧怕甚至主动要求到最基层的第一线工作。期望值放低了,就业路就变宽了。

(转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2日第2版)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裴朝阳 赵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