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今天咱家那儿还在下雪吗?你们要穿厚一点啊,女儿不在您身边,您要保重身体啊。爸爸妈妈,女儿今天特别高兴,女儿要告诉爸妈一件开心事:今天我们学院督导处的三位教授到教室听我的课并且表扬我了!爸爸,妈妈,女儿已经长大了,你们不要总牵挂女儿了……”话没有说完,李贞已经泪流满面。
这是2月29日中午,机电工程系基础教研室青年教师李贞躲在教研楼四楼的卫生间边哭边给远在青海省西宁市的父母打电话的场面。李贞是父母唯一的孩子,远离爸爸妈妈,故乡和父母成了她割舍不断的眷念。
李贞2007年6月本科毕业后来到我院任教。李贞一来到机电工程系,就感受到了该系在教学质量方面那种“高标准严要求”的浓浓氛围,而且系主任梁南丁不止一次地在大会上地强调“青年教师当务之急是教学质量达标和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并且该系个个教研室都实行“老带新”政策:给青年教师安排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教师。
置身于机电系,进行教学改革、课程设计、追求教学高质量高标准的浓浓氛围,给李贞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压力变成了动力,李贞从自己的指导教师江桂兰那里借来了教案,边琢磨边抄写,边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对教案的设计和授课思路进行改进,然后在教研活动课上,李贞被作为培养对象一次又一次地试讲。每试讲一次,技术基础教研室的一群老大姐们按照机电系惯有的高标准严要求给她提出了不少的有指导性的意见,这些意见也是出于对这位自强不息、追求进步的小妹妹的爱护帮助。为此李贞不知躲在卫生间哭过多少次:她觉得原来想要上好一堂课是多么不容易啊。大姐姐们提的意见都是那么中肯又那么有道理,可是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已经花费了那么大的心血:教案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内容重写了一次又一次,泪水打湿了教案一页又一页,然而为什么还是存在这么多不足之处呢?自己究竟能否胜任大学教师这个神圣职业?这种担心又变成了压力,使得李贞躲在卫生间哭了一场又一场,给爸妈打了一次又一次的电话。
哭过之后李贞继续重新写教案,按照大姐姐们的指点重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并且跟随江桂兰老师到课堂听课,李贞带着自己的MP3,把江桂兰老师的讲课内容录下来,回家后逐字逐句地琢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后来进行的教研活动试讲中,李贞的讲课得到了教研室大姐姐们的肯定。上学期,李贞首次担任2007级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4-7班的《工程力学》课的教学任务,赢得了学生们的好评;本学期,李贞继续担任2007级机电一体化专业6个班的《工程力学》课,每上一次课,李贞都要在寒假原有备课的基础上再花费大量时间精心进行准备。
李贞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她上课,指导老师江桂兰听过课后,评价说:“李贞上课,语言抑扬顿挫,重点之处能够通过语言上的轻重舒缓表现出来,而且语言生动,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听课注意力和积极性……”。教研室主任张丽荣说:“李贞的课件制作非常漂亮生动!这个小姑娘的认真劲儿真符合咱机电系的性格,适合咱学院建示范的要求……”
2月29日上午,李贞在020207教室上课时,督导处的三位老教授随机地走进了课堂,听了李贞的课之后,三位老教授对李贞的教学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动,切合课程要求;讲解清晰,重点突出,目的明确;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普通话标准,语言抑扬顿挫;善于运用反问和启发式教学……。
听完课,其中一位老教授还用一次性纸杯给李贞端来了一杯热茶,说:辛苦了,讲得不错!李贞一下子双眸含泪,她想起了教研活动试讲的一次次泪水一次次中肯的意见……。李贞把那只一次性纸杯带回到办公室,她对教研室大姐姐们说:“我很感谢在我初次走上讲台的时候,三位可亲可敬的老教授,他们的肯定和鼓励给了我力量和信心,还有你们对我的珍贵的帮助教诲,这只纸杯子我会一直保存着,作为纪念,在以后的教学历程中,我会更加高标准严要求,把课讲得更好,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和厚爱……。”
远在青海的父母也一直牵挂着他们唯一的孩子,父母打电话说:“孩子,安心工作,好好向同事们学习,等爸妈退休后就到平顶山买房子陪女儿……”
李贞说:“开学后进入正常上课,时间很紧,要跟别的老师学习如何上好一堂课,要自己备课,没有空回故乡看望父母,但是我一定要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好,让爸妈放心……”
机电系梁南丁主任说:“机电系的年轻教师都是像李贞这样在一次次的历练中逐渐提高、成熟的,当教师跟上战场一样,平时多流泪,战时少流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王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