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扛支撑服务区域产业重任,厚植校园文化特色品牌,人才培养质量和育人水平全面提升。该校毕业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青年强,则国家强。从本期开始,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河南日报社平顶山分社开辟《平职学子砺青春》专栏,深入挖掘该校青春学子在工作岗位上乐善上进、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在相关领域勇于创新,勤勉求是的先进典型,树立平职学子挺膺担当的青春榜样!激励新时代青年勇毅前行,在精彩人生的道路上绽放绚丽之花!
“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我受尽饥饿熬煎……”近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沙雅县古勒巴格镇新年联欢会上,王赢豪为大家演唱了河南曲剧经典剧目《小仓娃》,他婉转的唱腔、生动的表演,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维吾尔族老乡们一边拍手,一边大声喊着“亚克西”。

王赢豪,中共党员,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4届毕业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现服务于沙雅县古勒巴格镇人民政府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办公室。2024年,他以学校综合考核第一的成绩入选西部计划,从黄河之滨奔赴塔里木河畔。
两代人点燃理想之光
王赢豪与西部渊源颇深。二十年前,他的奶奶和母亲曾经作为拾花工,在沙雅县的棉田里挥洒汗水,回来后,经常为他讲述新疆广袤无垠的土地和当地的风土民情,在他小小的心中埋下了好奇的种子。
在他大二那年,一位曾在新疆巴州若羌县服务的学长,用亲身经历为他描绘了边疆建设的壮美画卷。学长讲述的基层服务故事犹如星火,点燃了他内心的理想之光,他毅然决定接过志愿服务的接力棒,前往新疆。
胡杨树下绽放别样风采
2024年7月19日,这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搭载K字头列车驶向西北。穿越三千公里山河,历经四十小时跋涉,正式开启了他在沙雅县古勒巴格镇的志愿服务生涯。
刚来到这片土地时,尽管已做了许多准备,但语言差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还是让他感到无所适从。但他并没有产生放弃的念头。

为更好地和当地村民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他不仅自学维吾尔语,还在日常空闲时,教大家学习说普通话,从简单的字词到日常用语,他总是耐心又细致。“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只有了解到对方在说什么,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王赢豪说。
在日常生活中,他还会根据当地民俗,结合河南特色,组织一些民族团结文化活动。在迎新年晚会上,他为大家演唱《卷席筒》选段,维吾尔族大爷跟着梆子打起手鼓,各族群众在传统戏曲韵律中共同感受中华文化。

这个“00后”的河南小伙,既是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也是办公室里整理数据的“多面手”,还是奔走田间地头的“泥腿子”,更是当地人口中“亚克西”的“巴郎子”。在各处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
“叔、婶们,咱这蔬菜可不能随意打药。现在消费者都讲究吃得健康、安全,要是农药残留超标,不仅卖不上好价钱,还会影响大家的身体健康。咱按照绿色种植标准来,蔬菜品质有保障,销路自然更广阔。”在蔬菜大棚,这个裤脚粘着泥土、手里攥着惠农政策的志愿者,用带着河南味的普通话讲解的种植技术让当地大叔若有所思地直点头。

“如今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空前大。就说购置新型农机具吧,能拿到不少补贴,到时候耕地、播种、收割都轻松多了,能省下好多人力。”大家一边手脚麻利地侍弄着蔬菜,一边竖起耳朵听王赢豪讲,时不时还向他抛出一些问题,比如补贴申请流程、绿色种植具体标准等,他都一一耐心地解答。
就这样,他用最接地气、最通俗的话语,将农业知识与政策带到田间地头、民众耳边,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
乡亲们眼中的自家人
“他比棉花还贴心!……”古勒巴格镇的村民提起他总是竖起大拇指。从帮助棉农解决滴灌难题,到组织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从宣讲农业知识与惠民政策,到策划民族团结文化活动,这个“00后”志愿者用脚步丈量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他的所作所为感染着每一位村民。

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王赢豪一样投身于西部建设中的年轻人,这片贫瘠的土地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让西部大地的山川更绿、道路更宽、人心更暖,也让共同富裕的梦想在时代的脉搏中跳动得更加有力。

每当夜幕降临,他总会在日记本上记录下当日见闻:努尔大叔家的棉花亩产创新高、大家夸我《小仓娃》唱得真好、今天走进了中心校开展 “我们爱科学”科普宣讲……这些沾着露珠、带着温度的故事,正汇聚成新时代西部建设志愿者的青春答卷。
正如他在党员日记中写下的誓言:“既要做好前辈故事的续写者,更要成为新时代边疆故事的创作者,让志愿服务的火种在塔河两岸永远炽热。”
【原载《河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