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平职|河南高教:跨越代际的西部情!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王赢豪从祖辈棉田到青年志愿路

发布时间:2025-03-03文章来源:河南高教 浏览次数:

王赢豪,中共党员,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4届毕业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现服务于沙雅县古勒巴格镇人民政府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办公室。

初心如炬:一场跨越二十年的传承

王赢豪与西部计划的缘分始于大二那年,一位曾在新疆巴州若羌县服务的学长,用亲身经历为他描绘了边疆建设的壮美画卷。学长讲述的基层服务故事犹如星火,不仅点燃了这个中原学子内心的理想之光,更唤醒了深埋在他血脉中的奉献基因。当2024年5月学校发布西部计划招募公告时,即将毕业的他以综合考核第一的成绩从学校选拔中脱颖而出,接过了这场跨越二十载的接力棒——二十年前,他的母亲和奶奶以拾花工曾在阿克苏沙雅县的棉田里挥洒汗水;二十年后,这个来自河南的年轻人将带着祖辈的奋斗记忆,以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重返这片热土。

西行漫记:从黄河岸边到塔河之滨

2024年7月19日,K字头列车载着这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驶向西北。穿越三千公里山河,历经四十小时跋涉,当塔里木河的金色波光映入眼帘时,他正式开启了在沙雅县古勒巴格镇的志愿服务生涯。在镇政府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他既是办公室里整理数据的“多面手”,更是奔走田间地头的“泥腿子”。总能在棉花地里看见这个操着河南口音的年轻干部,裤脚沾着泥土,手里攥着惠农政策手册,用带着豫剧韵味的普通话讲解着种植技术。当他在村文化室唱响《卷席筒》选段时,维吾尔族大爷会跟着梆子节奏打起手鼓,各族群众在传统戏曲的韵律中共同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青春答卷:在胡杨树下绽放别样风采

“亚克西!巴郎子!”如今走在古勒巴格镇的乡村小路上,这样的问候已成为王赢豪最熟悉的乡音。从帮助棉农解决滴灌难题,到组织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从宣讲农业知识与惠民政策,到策划民族团结文化活动,这个“00后”志愿者用脚步丈量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每当夜幕降临,他总会在日记本 上记录下当日见闻:努尔大叔家的棉花亩产创新高、大家夸我《小仓娃》唱得真好、今天走进了中心校开展 “我们爱科学”科普宣讲……这些沾着露珠、带着温度的故事,正汇聚成新时代西部建设的青春答卷。正如他在党员日记中写下的誓言:“既要做好前辈故事的续写者,更要成为新时代边疆故事的创作者,让志愿服务的火种在塔河两岸永远炽热。”

【原载《河南高教》】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