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124”科教融汇体系 以平职之为服务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5-27文章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5月21日,学校与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搭建产科教融合平台,共同建设智能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面提升服务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系统谋划为前提,坚持产教融合为方向,坚持提质赋能为主线,坚持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党建引领为保障,形成了以服务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技能培训为驱动,以大师引领、平台搭建、团队培育、技术研发为载体的“124”科教融汇新体系,以平职之为服务新质生产力。

以服务产业发展为核心,准确定位学校规划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新时代,职业院校将实现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的具体实践,大有作为的衡量标准就是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这也成为新时代职业院校的目标定位”。学校前身是1956年国务院创建的煤炭工业部平顶山煤矿学校,建校之日起,学校就肩负服务煤炭产业发展的历史重任,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笃定煤炭行业特色不移,坚守服务煤炭产业担当不变。当前,学校坚定聚焦省委提出的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平顶山市千亿级产业集群中国尼龙城建设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推动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同频共振,形成了以煤矿智能开采技术、应用化工技术2个特色专业群为标杆,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应用技术2个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以建筑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数控技术等骨干专业群为支撑的“2+2+N”专业集群格局,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成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以人才培养、技能培训为驱动,系统谋划学校重点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以来,学校紧紧把握类型教育特点,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求支持,以高水平技能培训促发展,把企业需求、产业走向作为办校之基、兴校之源,科学构建了“三位一体”办学格局,实现了高职教育、中职教育、成教培训协调发展,拓宽了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拓展了教育体系发展链条,构建了可持续健康发展新格局,增添了学校发展新动力。目前,学校拥有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在校生23000余人,学校融合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优点,突出企业办学优势,创新提出并探索实践了“场景导向·多元共融”学徒制人才培养,构建了校企方案共定、教材共编、课程共建、资源共享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机制。通过学徒制培养、现场工程师培养等模式,扎实推进“全员学编程、人人无人机”特色育人项目,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深入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生先后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励236项,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稳定。学校紧紧围绕平顶山市战略产业,发挥专业特色优势,深度参与中小微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技术推广应用,为行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优化资源整合,建设国家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积极参与企业大学建设、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服务国家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近年来,每年开展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用实际行动落实了“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学校先后承接河南省智能开采技术技能培训班、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卓越人才培训班、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智能开采高技能人才培训班等任务,为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为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大师引领、平台搭建、团队培育、技术研发为载体,高质推进学校育人项目。学校发挥企业办学优势,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为学校名誉校长,建立了涵盖集团“煤焦、尼龙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领域的高级职称千人专家资源库,建成了河南省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工匠学院、汇聚了周先锋、程宏图、张工厂等一大批工匠大师落户学校,为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教融汇、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注入强大动力。学校坚持产教融合主攻方向,不断拓展育人平台,与河南天通电力公司共建全煤行业首个产业学院。以天通电力学院为引领,先后成立了氯碱产业学院、尼龙科技学院、郑煤机智慧矿山学院、平顶山市退役军人学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工匠学院等,实现了由“千亩校园”到“百里校区”的办学实践,延伸了实践育人新阵地。紧贴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发展需要,学校率先建成全国煤矿智能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水平得到业界专家的高度认可,“国内首创、国际先进”,并以此为平台为基础,先后建成了尼龙化工智慧工厂实训基地、煤矿智能装备远程运维大数据中心、河南省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教育培训基地,智慧矿山AR-VR协同交互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获教育部立项建设,建成智能化开采工程技术中心等6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统筹谋划推进智能制造等领域系统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加快师资团队培育,建成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河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牵头研发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1+X证书标准,积极承担3个国家专业(职业)标准制定,顺利通过教育部和人社部验收,为助力河南职业教育“走出去”贡献了力量。围绕集团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对接集团产业布局,在智能化开采、煤基化工、新能源领域实施技术创新、推动成果转化,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近年来学校承担《柔性BZT基介电调谐结晶薄膜及其光子晶化技术开发》等省级纵向科研项目23项、《煤矿胶带输送机托辊运行工况智能巡检机器人研发》等横向课题12项,申请科研项目资助经费792万元。《Li2ZnTi3O8体系结构调制高性能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及高品质微带线滤波器开发》等6个省级项目通过权威科技成果评价机构的成果评价,研究水平均达到国内领先以上。校企共同完成的《煤矿智能化开采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研究》项目荣获河南省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矿山智能采掘作业培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全国煤炭科技进步二等奖。

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将做到高水平育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高起点谋划,明确“提质升本”发展方向不动摇,高标准定位,统筹“三位一体”办学格局不动摇,高质量发展,强化“改革创新”根本动力不动摇,高层次引领,锚定“扎根本土”服务战略不动摇,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发展,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助力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稿/党委宣传部 编审/马金 责编/宋婷婷 审核/李创起)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