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多元化开展爱心支教活动

发布时间:2020-06-03文章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看到白衣天使勇敢逆行、向死而生;我们听到人民军队的誓言、誓死不退;我们感受到“共产党员跟我上”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当党旗在战“疫”第一线高高飘扬,校团委紧跟党的步伐,高举团旗,用好抗疫活教材,在防疫抗疫数月间组织我校16名青年志愿者多元化开展“同心抗疫 学志相合”为主题的爱心支教活动,采取志愿者就近深入乡村学校、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将爱心支教作为“停课不停学”的助力,点燃乡村孩子们的梦想,在给孩子们传递知识、引导正确观念的同时,增强了我校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展现了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爱心支教搭平台,跟进培训有力度。乡村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对于支教教师求贤若渴。校团委组织有教师资格证的青年志愿者们主动深入就近乡村学校,了解学校在疫情期间教学环境、教学实施等情况,与当地学校实际结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经过线上培训合格后,挑选出16名青年志愿者加入当地学校教师队伍,开展“停课不停学”多元化支教。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志愿者们再三斟酌。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他们在原有基础课程上增加了“心理陪伴”“疫情防护”“居家游戏”“家务劳动”等内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志愿者们精心备课,认真批改作业,搭建双重(线上和线下)支教平台。交授数学课程的李书娜和张博用30分钟的线上课程,帮助一年级小学生杜杜和她的15名同学学会了“巧用凑十法”,20个孩子全部学会了“七步洗手法”……青年志愿者们利用专业优势和各自特长,将课程内容交替讲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孩子们的防护能力,纾解孩子们可能出现的烦躁情绪,收效颇丰。

线上线下齐互动,灵活教学有实效。志愿者们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助力“旭日春蕾”的茁壮成长,用毫无代沟的“师生情”感动着每一个孩子。

我校青年志愿者郭超涵家住安阳市滑县郝二村,在疫情防控基本稳定后,郝二村小学网上教学条件不具备,师资力量不足,急需线下支教,郭超涵同学响应校团委号召,主动自做核酸检测合格,积极联系校方,在保证滑县赵关庄小学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参加支教活动,经过校方二次培训,她成为一名语文课支教教师。每天上课前,她都要叮嘱孩子们做到五务必“勤洗手、带口罩、测体温、间一米、站好队”;课堂上,她将提前备课的内容流畅、娴熟的讲授给孩子们,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认识了很多新的生字、背会了很多诗词;下课了,陪孩子们做游戏,室内健身活动,讲解疫情小故事、防疫小知识。教会孩子们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做好自我防护。

随着在线支教平台的正式上线,在这次支教活动中,我校青年志愿者陈颖颖就采用了线上支教的方式。她的微信上都是孩子们急切盼望回复的留言,“姐姐,这道题我不会,能给我讲一遍吗?”“这道题听懂了吗?你能给我说说这道题是怎么做的?”,一句句提问,一遍遍讲解,用她的耐心,一个个解答。不仅仅是讲解题目,而是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线上辅导的她不仅克服了技术难题,同时也为孩子们答疑解惑。

思政实践做支教,助学筑梦有担当。16名大学生结对24名小学生、3个月的线上线下支教,72学时的课,12个孩子……我校青年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展现的师德、敬业、奉献精神显示了我校实践育人的成果。家长和学校对我校支教学子给予高度的评价,我校陆续收到来自受教地区的感谢信6封。

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效途径,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多年来,我校党委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把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实践环节,作为行走的思政课。我校支教传承接力式的工作方式,已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捐赠帮扶、云端支教、线下讲解、书信交流……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师生都有着讲不完的感人故事、道不尽的难忘经历,志愿者们在支教过程中助力学生筑造梦想、铸就人格的同时,也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供稿/团委  图片 撰稿/许培  编审/尚英杰  审核/宋婷婷 )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尚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