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013年2月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2013/Z1,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CSSCI来源期刊
推进“三个结合” 实施“互补契合型”教学质量监控
李 青 叶小明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摘要:通过学校、企业、学生“三评价主体”相结合,关注教师成长需求、关注企业需求、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三关注与三项调查”相结合,“三督与三反”相结合,构建“互补契合型”质量监控运行模式。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以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抓手,定期开展课程教学质量三方评价、顶岗实习企业满意度、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监控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质量监控 多元评价 运行机制 信息反馈模式
为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院校建设和后示范建设期间,以信息化管理为抓手,通过建立“一套标准”、打造“两支队伍”、重点开展“三项调查”,强化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测,实现了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四个目标”。
一、“三评价主体”相结合,构建“互补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主体。学校在2009年组建了两支队伍,一支是有行业企业代表参与的院系两级教学督导队伍,一支是有成就动机的高素质学生信息员队伍。这两支队伍由学校、企业、学生三个评价主体构成,从不同的利益角度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状况。按照“以控为主、标准先行”的质量监控运行管理理念,学校结合示范建设的要求,制订了不同评价主体评价不同类型课程教师授课质量的 “一套标准”。这套标准不仅考核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也考核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如“顶岗实习 ”A类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实习岗位特点,对实习内容、要求及注意事项交代明确;同时注重开发工学结合教学项目或教学案例”,这些评价指标对教师提高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在学校督导、企业督导、同行、学生信息员评价教师授课质量中应用,具备评价与诊断双重功效。学校通过制订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激励相关制度,明确了不同评价主体的工作职责;将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纳入系部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了 “互补型”教学质量监控运行评价主体。
二、“三关注与三项调查”相结合,构建“互补型”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按照“关注教师成长需求、关注企业需求、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以下简称“三关注”)的质量监控工作思路,学校从2010年起,每学年由学校专职督导组织定期开展“三项调查”,从学校、企业、学生“三评价主体”视角分别分析学校教学质量在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以关注教师成长为抓手,自主开发“教师授课质量评教管理系统”,在学生学习的第1~5学期,组织督导、学生、同行定期评价教师授课质量(教师授课综合成绩分别按25%、60%、15%权重计算),开展课程教学质量三方评价调查。通过“转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质量满意度指数模型”、“创平台——开发以智能分析为抓手的教师授课质量评教管理系统”、“重分析——发布以学生满意度为变量的课程教学质量‘晴雨表’”,应用数据库技术,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知识管理,分析教师在专业成长周期的质量变化趋势、分析不同类型课程学生评价的主观影响因素和评价相对趋势等;同时,以时间为序列,按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评教分数段等全方位监测并分析不同院系及全院教师的授课质量状况;重点跟踪新入职教师、75分以下教师的授课质量状况,对教学质量评价较差的教师进行重点帮扶与监控,促进教师执教周期与教学能力的协调发展,提高教师授课质量的整体水平。其次,以关注企业需求为核心,在学生学习的第6学期,开展顶岗实习企业满意度调查,跟踪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学校通过重点攻关、教改立项等途径,建立顶岗实习企业评教评学调查模型,开发顶岗实习企业评教评学调查问卷,自主研发顶岗实习企业评教评学邮件调查系统,调查内容包括:顶岗实习管理、校企合作状况、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职业素质、学生工作业绩5个维度13项指标。每年,在全校按专业随机抽取顶岗实习人数在3人以上的企业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及时了解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行为、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满意程度,了解企业对不同类型专业学生满意度的差异,了解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对不同类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差距,了解学校实践教学管理现状。学校质量监控部门将上述信息反馈给系二级督导组后,可以帮助各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或在改进教学方法时考虑设计相关环节强化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跟踪平台。第三,以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为核心,在学生学习的第6学期,开展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调查,测控学校优先改进领域。学校质量监控部门以学生感知为中心构建了学生满意度模型,共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见表1。 表1:教学质量在校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A、课程学习环境 | A1多媒体设备 A2计算机数量与型号 A3语音室座位与设备 A4图书馆 |
B、课程学习体验 | B1教师教学能力 B2教材 B3课堂管理 B4布置与批改作业 B5课后辅导 B6教学效果 B7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B8课程设置合理性 |
C、技能训练过程 | C1校内实验实训 C2校外顶岗实习 |
D、学校管理与沟通 | D1教学管理 D2学生管理 |
E、自我发展 | E1专业兴趣 E2职业证书获取 E3职业技能大赛获奖与参与度 E4 就业信心E5 职业素养提升 |
F、受关注程度 | F1体育设备、设施与场地 F2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与难易度 F3校园网络 F4反映教学问题的渠道与处理效果 |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里克特5级正向记分的方式测量每项调查内容的重要性与满意度,在应届毕业生中开展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通过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调查,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感知效果,以学生视角评价学校教学“内部质量”水平,不仅优化了学生参与学校质量工程的渠道,对学校教学质量起到“晴雨表”的预测预报作用,还能够确定学校教学质量优先改进领域, 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多元评价主体按照自己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中的角色,理念互补、责任互补、经验互补,对学校办学质量状况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预警监控,构建了“互补型”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
三、“三督与三反”相结合,设立“契合型”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模式。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主要是督教、督学、督管。学校对教学质量实施“三化”管理,既:质量环节标准职业化、质量监控过程流程化、质量改进文化持续化。质量监控管理部门根据各部门在教学管理中的职责,将日常与专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质量监控信息,向教务处、系(部)反映教学运行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向实训中心反映实践教学条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向系(部)、学生处、团委反映学生学习活动方面的问题。通过“三督与三反”相结合,学校建立了以“标准、计划、控制、记录与报告、考核、反馈、改善”为基本监控工作流程的质量信息收集、分析、监控和反馈的“契合型”质量监控信息反馈模式。学校自主开发了“教师授课质量评教管理系统”,“毕业顶岗实习单位评教评学调查系统”,“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调查系统”三大信息化系统组成的质量数据反馈集合平台,结合“契合型”信息反馈模式,一是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企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数据应用于《人才培养年度报告》中,为全景式扫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数据支撑;二是将被监控主体的质量信息分类反馈给不同职能部门,应用交叉多维分析原理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确定学校质量优先改进领域、协同各部门制定改进措施并跟踪改进效果,确保了影响质量的关键问题从源头上得到解决。 三个“三结合”,使学校在质量监控过程中能够以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为依据,以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估与监控为重点,以信息化管理手段为抓手,采集、分析多元评价主体反馈的各类教学质量信息,对各环节的教学质量运行情况实行科学有效的监督,对学校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把脉、诊断并及时提出解决建议。三个“三结合”,使学校的质量监控从注重评价到注重监控,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人工统计到计算机处理,有效构建了“互补契合型”质量监控运行模式,为现阶段培养高技能人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供质量监控管理平台。近三年来,学校教师授课质量学生评价和三方综合评价结果稳步提高,90分以上授课课程比率由35.61%上升到42.47%,75分以下授课课程比率由9.65%降低到1.00%。企业对学生行为、知识与技能、职业素质各项满意度(5分制)由 3.27上升到4.15;企业愿意继续接收我院实习生并录用毕业生的比例由 74.1%提高至90.0%。在2010~2012期间,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分别为3.36、3.51、3.53;其中:对课程学习体验过程、对反映教学问题的渠道与处理效果、对专业兴趣的满意度的满意度分别由3.32上升3.71、由3.37上升到3.68、由3.58上升到3.70。
参考文献
[1]袁东敏.学生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的国际经验[J]. 现代大学教育.2010(3):71~74.
[2]王玫瑰,李青等.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指数的实证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2(3):7~9.
[3]李青. 运行监控并举,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3~54.
作者简介:李青(1972—),女,教授
课题来源:
1.2011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广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的实证研究(编号:2011tjk103)
2.2012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跟踪系统建设(编号:201201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