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主办的一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企业办学,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支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培养面向企业一线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 “立足煤炭企业,兼顾相关行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形成了“以人为本,质量立校,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等十大办学理念。
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校企一体、产学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招、培、就一体化”培养机制、“三三”管理机制、顶岗实习运行管理机制;形成了校矿结合“2+1”、“233”等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走出了一条企业办高职的成功之路。成为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文明学校标兵。
一、构建三级愿景体系,凝聚发展动力。
符合师生发展心愿的共同愿景是发展的动力。学院在巩固办学成绩的基础上,确立“建设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高职院校”发展愿景,各基层单位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展开单位愿景征集和员工职业生涯愿景规划活动,制定出了具有发展特点和文化内涵的发展愿景,形成个人发展与学院发展相一致,个人愿景与团队愿景相结合,愿景制定和学院改革发展相促进的愿景体系。
围绕发展目标,通过制作学院理念、团队理念等多层次理念展版,永久性宣传标语,开展理念测试、演讲及各类比赛活动,在全体职工中确立用“十大理念”、OPM理念、视觉识别理念和其他学习型文化理念指导工作的意识;开展学院、团队视觉识别规范在应用领域的应用工作,实现应用物品标识统一,美观整齐,实行全院统一服装、佩卡上岗;营造 “新职工进校要灌输、职工学习要诵读、工作结束要对照、做工作要用理念指导”的氛围,使学院管理与学习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职工自身素质,全体教职员工凝心聚力、人心思进,实现学院和职工共同发展。
二、构建“三三”管理机制,为发展提供保障。
办学实践中,学院消化吸收企业先进的管理文化,不断完善以“三多一创” (办学多渠道、培养多层次、服务多功能、创管理效益新水平)办学思路;“三保一控”(保重点工程建设,保教学一线需要,保教师工资增长比例,控制其它经费支出)管理措施;“三定一包”(即定任务、定人员、定职责、包经费)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三三”运行机制,突出为企业服务的主题,丰富拓展“校企融合”办学内涵,发挥高校知识密集和人才聚集效应,以“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推进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为深化校企一体文化校园建设,学院提出向企业学习,打造员工型学生的人才培养标准,从专业设置与建设、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顶岗实践预就业等多层面实施的“校企一体化”办学。以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机电等6个国家级重点专业为主,将煤炭主体专业矿山机电等建成“专业+车间”的建设模式,形成具有煤炭行业特色的名牌专业。通过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素养培训和校园文化熏陶,促进学生由校园人向职业人转换,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倡导感恩、孝文化教育,突出典型榜样示范作用。
树人先立德,作为平顶山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单位,针对高职学生思想状况实际,学院提出“以人为本,学生是第一牵挂”的“亲情管理”工作理念,实践“制度约束、道理说服、榜样影响、温情感化、服务暖心”的工作要求,重视将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定位融入到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过程,建立起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定期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相继开展了《弟子规》传统道德教育,“一封家书”感恩和孝文化教育,举办感恩父母演讲比赛,形成了 “三教一训”、“博雅讲坛”、“青春小剧场”、“相约星期三”等德育教育品牌。携母求学的范长春,先后被评为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道德之星” 、“十佳模范感恩之星”、“鹰城十大孝星”、“中原孝贤”、河南省“百名尊老爱老先进个人”、“中国好人”。身残志坚、矢志求学,当选“河南省十大年度教育人物”、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的无臂大学生李彬彬;被中央电视台采访播出的自强不息、感恩回报的张志伟同学以及王文强帮扶小组;被邀请作为“第五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颁奖晚会”开奖嘉宾的刘巍同学;荣获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十佳道德标兵”的王永祥老师;荣获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感恩奉献之星”的梅胜利老师等典型,已成为全院师生品德自砺和自强不息、追求进步的道德标杆。
近年来,学院针对当代青年人思想实际,要求学生要做到“三好”,即在家要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在校要做努力学习的好学生;到社会要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目标不贪大、不求高,只要求学生从做“人”开始起步,从最基本的要求成就最高大的人生理想。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把家长和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抓手,带着强烈的感情做工作,从而在学院营造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建设绿色人文校园,打造学习型文化特色。
学院重视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建设,重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融合与协调,开发校园环境的熏陶和育人功能。先后建成了“学海英姿”大型雕塑、升旗广场、竹园、孔子行教雕塑、院士题名石雕、第六届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纪念石雕、第五届国际矿山救援技术比赛纪念石雕、百米生态文化长廊等校园自然和人文景观。同时,积极发动师生围绕办学历史和建院历程,向师生员工征集全校10条主次道路名称,设置了70多个道路标示牌和宣传牌,在升旗广场设置了黑板报栏、阅报栏等宣传橱窗;在教学楼走廊和教室内悬挂中外名人头像及名言警句,在大门口影壁墙上镶嵌校训等。另外,还进行了透绿和亮化工程,极大的优化美化了校园环境。如今,漫步校园,如行画中,处处彰显文化育人功能。
为打造学习型校园,学院引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先进的企业文化,不断完善了《平职学院创建学习型高校文化实施方案》、《平职学院OPM精细管理实施方案》、《平职学院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考核办法》等,促进全员学习、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风尚的形成。通过开展“创塑平职人形象”、“建设三风、促进发展”等主题学习、大讨论、岗位劳动竞赛等活动,着力提升执行力、提升主动工作和注重细节“三种素质”。通过实施“季评好人好事、期树各类标兵、年选学院劳模”典型引路和先进带动工程,树立“雷厉风行、积极进取、严谨细实”三种形象。
五、开展实践锻炼活动,形成行业特色实践文化。
近年来,学院每年利用假期,组织师生进行实践活动。每年假期期间,学院数百名主体专业骨干教师走出校园,到企业生产一线,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顶岗实践、交流学习,真切地感知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技术工艺,感知企业文化,瞄准制约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开展科技攻关,为深化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汲取丰富的营养,为企业发展服务。在实践中,该院的教师们和企业师傅一道参与岗位工作实践,更快、更直接地接触到了企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新工艺,缩短了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对接距离,并和企业的“师傅”一起,共同在生产技术岗位上解决有关技术。并在随后的教学中,他们将通过实践学到的知识,融入到教案和课堂中,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实际,不断强化学生“学历+实力+能力+阅历”等于综合竞争力能力意识,每年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向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内部企业派出学生,通过集中组织学生顶岗实践,使得众多学生进一步的接近企业、了解了企业需求。同时,这些参与顶岗实践的学生在假期间的平均收入达到3000元,也有效地缓解了一部分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实行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一体化的运作方式,将学生安排到各实习基地,聘请煤矿企业能工巧匠和区队高级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签订师徒培养合同,使顶岗实习和真实的工作真正联系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实习效果。实习结束后,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指导教师根据考核标准共同组织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可获得“工作经历证书”,收到了企业、学院、学生三方满意的效果。
六、“心态归零”,转变观念,打造特色就业文化。
为打造就业文化,在毕业生中广泛开展 “三要三不要”大讨论活动,即“要就业不要虚荣;要岗位不要舒适;要发展不要享受”,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就业理念。实施了就业心态“归零计划”,做到“三不一要”,即不讲离家远近、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讲薪酬高低,只要干事创业的平台。实施“建立慕名客户群”工程,利用假期组织部分学生赴企业进行就业体验,增强了他们的就业信心和就业能力。同时,建立平职学院大学生就业联合会、平职学院大学生创业联合会、平职学院毕业生理事会等社团组织,形成了一届传授一届就业经验,一届传播一届就业信息,一届帮助一届就业,一届带动一届安家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