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教学工厂”看我国高职教学模式的调整

作者: 时间:2013-06-14 点击数:

“所谓教学,就是在特定条件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同组成的统一活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作为高职院校的翘楚,最令人称道的是它所创立的“教学工厂”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根据校长林晋东的解释,“教学工厂”就是将工厂的工作环境、工作技术尽可能多地模仿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去,学生在课堂就能体验到未来的工作氛围,学到先进实用的工作技能,课堂即工厂,学校即社会,以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其中,课程模式、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模式是“教学工厂”模式中的三个重要方面。这种来源于德国“二元制”而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从教学的角度看,具有学校利益相关群体的高度参与性、课程的灵活性、教师教学的人本性、学生学习的研究性、课堂环境的高度仿真性等特征。通过“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在新加坡的多次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迈入发达国家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我国近年来的重要国策,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专业技能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本文拟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成功教学模式,从课程、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三方面论述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调整策略。

一、 从“教学工厂”看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模式的调整策略

课程作为教学的“内容及其安排”,是教学的基础和中介,其质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课程主要包括课程的生成、实施和反馈三方面。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高级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应贴近市场,人才素质应更能够适应高技术的要求。当今的科技发展往往是瞬息万变的,如何保证课程知识的市场性及超前性、课程实施的灵活性、课程评价的及时有效性?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1.课程生成的市场性。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求课程设置及其生成也具有市场导向,即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要适应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和用人单位的主要科技装备水平。因此,由有一定代表性、在一定的学科专业领域具备技能领先优势的用人单位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是必要的。尽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日益密切,但由用人单位主导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还很少。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通常是一个或几个教师基于个人既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认识提出专业课程设置,再由学校教学主管部门批准即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主客观原因,很少真正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也很少认真地对课程设置进行专业剖析。这样做的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市场、学生为中心设置课程,其结果往往是在满足教师利益的同时将市场排除在学校、教学、课程之外。与此相反,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拥有当代相关学科、专业的重要技术,代表世界科技发展重要趋势的用人单位不但全面参与到学校的课程设置中,甚至主导该校一些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时该校通过校董事会、理事会等组织形式保证用人单位在课程设置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决策权。这种课程设置方法无疑更能体现课程的市场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2.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市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势必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来设置课程,培养出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市场常常处在变化中,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促使用人单位的技术装备升级、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种持续不断的变化会导致课程知识的落后,所以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灵活性是非常必要的。纵观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市场的需求对毕业生质量的技能要求常常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到课程实施中去,课程结构、人才质量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修正,结果常常是人才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教学工厂”的课程实施模式中,通过由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专家等组成的课程实施评议机构,来决定一些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合理调整,确保了课程实施的灵活性。

3.课程反馈的有效性。从管理学角度看,反馈的及时有效性是提高管理效率与有效性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过程中,课程反馈不及时甚至缺失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课程设置及其实施并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导向外,还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规范、专业教材良莠不齐、专业特色教材匮乏有关。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采取了宽课程的专业设置模式,为课程调整提供了条件,通过由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相关专家学者、校领导等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定期评审相关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施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有效地保证了课程反馈的及时有效性。

二、从“教学工厂”看我国高职院校“教”的模式的调整策略

“高等教育的质量关键在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主体之一,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特别是一些具有市场价值、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高级技能水平的教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如何保证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适应高职院校灵活多变的课程设置及调整“,教学工厂”模式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1.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市场性。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必然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师资配置。在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中,主要素质应该是与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高度契合、具有广泛实用性、能够满足一定市场大多数用人单位技术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首先应具有市场性,能满足当地人才市场需求,唯有如此才能体现高职院校学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特征。当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资配置存在学历、职称攀比现象,动辄博士、教授。实际上,高职院校所服务的往往是地方性的、区域性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市场,专业技能需求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专业技能既要适当超前又要有一定的地方特色。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导致人才质量异质性,用研究型高校的质量观来指导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是不合适的。这方面,在“教学工厂”的师资配置模式中,不但有专业课程的市场评估机制,而且还有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市场性、实用性评估机制,从市场需求、用人单位、当代科技的发展趋势等角度来审视教师的专业素质,

从而有效地防范和避免了可能的教师质量滑坡现象。

2.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长期有效性。技能是指“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技能是程序性知识,高级技能即具有一定前沿性、为少数人掌握的独特的能力。由于技能的流变性,没有永远不变的高级技能,特别是当今用人单位知识、技能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技术装备不断升级,一些学科、专业的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淘汰速度也相应地

不断加快。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为教师提供的工厂实习、外出进修等机会非常有限,这无疑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水平。而在“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实行了比较规范的教师定期进修、到技术领先的工厂定期实习的制度以及通过教学条件、教学设备、教材的及时更新等手段,保证了教师知识、技能的长期市场有效性,从而保证了人才质量在市场上的竞争性。

三、从“教学工厂”看我国高职院校“学”的模式的调整策略

教与学是统一体。与一般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由于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更注重应用技能的培养。在我国及国外大多数国家,实习、实训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高素质学生一直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

1.学习环境的高度仿真性。由于学校与企业的环境不同,很多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常常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为了减轻因环境的改变而带来的聘用人员的不适应性,无疑会增加用人单位的用工负担。在“教学工厂”模式中,南洋理工学院通过设立类似于工厂的工作环境、技能环境等教学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工厂实习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工厂环境下的边教学边实习模式,实现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减少了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用工费用,提高了学生的工作适应性。同时,这种高度仿真的高级技能应用环境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也提供了便利条件。

2.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在“教学工厂”模式下,由于学校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工作条件十分相似,学校配备了数量充足、先进的实习、实践设备,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提供了可能。而新加坡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立交桥”式的完善的职业教育通道,为优秀的高职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可能性和激励性。同时,通过较为完善的指导教师指导制度和边教学、边实习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理论知识、实习技能的不足,并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不是反应型的学习,更多的是研究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个人技能、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四、小结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作为一种成功的办学模式,可借鉴的经验很多。在教学经验方面,为了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将工厂的高级技能应用环境搬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市场的高级技术需求作为办学、教学的主要导向,注重课程设置的市场性、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灵活性、课程反馈的及时有效性。与此同时,也注意到了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课程实施的契合程度、市场价值;还为学生创造了较好的高级技术应用环境,鼓励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教师的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创新技能。当然,“教学工厂”的教学经验对于一些办学条件较为艰苦和创设不久的高职院校来说,调整起来可能会有一些难度,因此会需要较大的投入和坚持不懈地努力。(刘启东)

版权所有 ©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职业教育研究所  学院电话:0375-2066473     传真:0375-2066471 校址:河南省平顶山市黄河路 8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