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规划》编制工作遵循了哪些思路?
答:《规划》的编制工作贯彻了以下思路:
一是定位有限目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支撑”和“引领”,它并不能解决教育发展的所有问题。本《规划》是一个特定前提下的有限目标规划,定位于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重在研究提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中适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二是面向未来需求。面对日新月异、迅猛发展、深入渗透的信息技术,以及建设教育现代化、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对信息化的巨大需求,本《规划》力图前瞻和梳理未来十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融合需求,研究提出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体现“信息技术对教育革命性影响”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推进思路和实施方案。
三是着力推动融合。《规划》编制专家组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阶段划分,研究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上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正在向“融合创新”阶段迈进;认为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任务应该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规划》的编制秉承了上述“推进融合创新”的核心理念。
四是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化不是一次性投入的建设项目,而是需要持续推进的历史进程。《规划》从组织领导、队伍建设、体制机制、重大项目、技术服务、经费投入等多个方面对保障可持续发展进行了重点表述,并从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两个角度重点强调了“管理体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