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源:
“95后”高职生的成长基因和互联网人文特征及高校管理体制透视
“95后”高职生的成长基因透视:1995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可以说是成长于新世纪的一代人。21世纪过去的20年,世界之变及中国之变,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95后”很多是“浸泡”在互联网中长大,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他们身上的时代印迹也十分鲜明——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和亲近感远远超过前代人;对互联网新媒体极具敏感性,有极强的吸收力;视野开阔知识面广,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多样,心智发展超前,早熟度突出;个性张扬,善于、乐于在虚拟世界中建构和体验,社会交往及现实沟通能力较弱,空虚感较强,等等。
“95后”高职生的互联网人文特征:“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在互联网相伴成长的特殊环境及熏陶下,现代高职生在学习中较为突出的互联网人文特征是——崇尚个性化学习,具有浓厚的自我主体意识和热烈的时尚追求,在兴趣驱动下对课程学习及教师教学的喜厌情绪不掩饰;盛行“拿来主义”,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善于依赖互联网去求解,主体缺少实际调研或向教师请教和与同学讨论的意识;专业定力多向,在校虽归属于不同的专业,但“心猿意马”的心态很广泛,对专业认知的边际较为模糊,喜欢按自己意愿去虚拟“专业”和建构相关的知识体系及培植相关能力。
高校管理体制窥探:纵向分析高校的管理体制,历史的形成性和时代的渐变性十分突出,这也是教育规律的使然。但从高校管理的“变”与“不变”对应现实社会,尤其是结合教育实际来评估,管理体制的滞后性和固着性较为突出,如专业管理格式化——专业化管理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基本单位和主要途径,尽管管理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内容块状的封闭性强,专业与专业互通的渠道少,跨专业管理机制匮缺。同样,学籍管理中的僵化现象也较明显,特别是面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择课修习,规章里如何实行学分替换,学校定制而又与学生意愿相违的必修课如何适时调整,既定的学籍主导与变化的学生学习主导怎样融通等,问题确实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