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河南省共遴选首批9个河南省“大河工坊”职教出海立项建设单位和5个“大河工坊”职教出海培育建设单位。遴选出的职业院校坚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商、共建、共享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以“中文+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着力打造一批“小而美”、具有示范效应的职教出海品牌项目,培养“一带一路”国家及海外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职业教育力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展现河南省职教出海工作成果,根据《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做好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通知》,河南省教育厅职成教处、河南教育新闻中心联合策划“河南职教出海记”系列报道,聚焦我省首批“大河工坊”建设单位,邀请相关工作负责同志分享职教出海工作经验。
“河南职教出海记”第六期
带您走进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听听他们的出海故事
↓↓↓
建设“三个平台” 打造职教出海新模式
2024年6月12日,在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哈什米等使节的见证下,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巴基斯坦乌金学院在平顶山揭牌成立,该院职教出海再结硕果。
早在2008年,学院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与印度开展了煤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现已累计面向南非、印度尼西亚、加纳、尼日利亚、塔吉克斯坦、老挝、尼泊尔、朝鲜等国家,开展了多期政府官员、煤矿管理人员和煤矿开采技术人员的培训,累计实施培训2000余人次。
近年来,学院落实省教育厅部署要求,不断扩大“朋友圈”,先后与埃塞俄比亚、马来西亚、泰国、塔吉克斯坦等国开展合作,服务“走出去”中资企业,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让职教出海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越走越实。这些不仅是学院国际化办学的“高光时刻”,更是河南职教出海的生动实践。

建好海外办学平台谋求“1+N”布局
学院与巴基斯坦信德省职教局、巴基斯坦米蒂省立技术学院等四家单位共同在巴开办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巴基斯坦“乌金学院”,开展“两阶段、两学校、双学历”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过2年在巴学习和1年来华留学,分获巴方和中方专科学历证书,目前已录取首届巴基斯坦适龄青年35人,并已注册中方来华留学生学籍。两年在巴学习结束后,学院将通过笔试、面试等形式择优接收25名巴基斯坦留学生来华进行一年的专业课学习和实习实践。
该分校由四方共同成立的联合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国际产能合作和人文交流四大功能于一体,其中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师资选配标准、教材选用、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环节全部由该校主导编写,致力于化解中国在巴煤炭企业巨大的本土用工需求和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迫切矛盾。目前,分校已与上海电气子公司巴基斯坦华信资源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合作,于2025年首期单独组建2个班级,通过线上开展“中文+煤矿开采技术”培训。

海外分校建设顺利获批省教育厅河南省职教出海“大河工坊”项目立项建设单位,于2024年11月获省教育厅备案通过,并在第25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获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颁发的“中巴教育国际合作学院突出贡献奖”。
作为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主办的高职院校,学院将紧随主办方“东引西进出海”的战略规划,深度参与印度尼西亚、塔吉克斯坦、泰国等国家的煤炭开采及深加工项目,建设N所海外分校或培训点,服务好集团“出海”过程中前端的智力支撑,中端的深度参与,末端的一体化发展,凸显“1+N”的规模办学效应,以学校的煤炭办学成果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建优教育资源平台 注重高质量输出
学院建设全流程国际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构建了由国际教育云平台、海外分校子平台、智能课程生成系统、移动学习系统和HSK考教结合系统组成的云、端一体化教学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国际课程与资源的共享及学历教育的网络化教学。同时为服务来华留学生本土学习,开发了配备英文和乌尔都语字幕的优势专业群体系化国际课程,并通过巴基斯坦教育主管部门的论证评估,获得巴方对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的认证,为职业教育资源国际化输出提供了有力支撑。

该平台汇聚15万份资源,含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文档及260余本教材配套内容,提供1.8万份作业试卷与20万道试题。平台依托大数据实现个性化教学,支持多元模式,覆盖教学全流程,实现多题型智能创建、多模块内容交互,多资源深度共享,助力国际合作办学、师资培训及全球化教育资源流通,构建教学生态闭环。
此外,针对坦桑尼亚煤炭工业发展实际,学院还完成了煤矿开采技术员NTA-5级的标准编撰及认证工作,正式获坦桑尼亚国家技术教育委员会认证,作为官方强制标准推广使用,为该国10余所学校提供了教育指导方向,并获在坦中资用人企业的高度认可。在巴基斯坦海外分校建设过程中,学院完成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30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并获巴基斯坦信德省职教局认证通过,受益学校10余所,覆盖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近2500人。

建强涉外培训平台 扩大国际“朋友圈”
学院锚定煤炭办学特色,克服煤炭行业发展周期性影响,联合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共建了全国首个煤矿智能化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近3亿元,建有煤炭生成馆、煤炭开采馆、煤矿智能化真实生产基地、科技服务研发基地、智慧生产调度中心、大数据运维中心等“六馆两基地两中心”,既能为智能化开采等专业学生提供实景式实习实训、综合训练,也面向煤炭行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技能等级认定、技术攻关、技能大赛等,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依托全国煤矿智能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与河南省援外培训中心联合已获批商务部援外培训3项,面向南非、加纳、尼日利亚、塔吉克斯坦、老挝、尼泊尔、朝鲜等国家,已开展多期煤矿开采技术人员培训,承担了除国情教育等公共基础培训外的所有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教学培训,搭建了上述国家与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平顶山平煤机煤矿机械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桥梁,促进了郑煤机印尼装备出口等6项国际合作项目落地。

学院坚持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开展深度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生态,参与了旭阳集团印尼青山工业园化工项目的海外员工培训工作,建设了两个模块7个主题的国际教学资源,已开展培训1800余人次,产生经济效益50余万元,为该企业节省培训资金近200万元,以“真金白银”助力企业“走出去”。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坚持煤炭特色办学理念不动摇,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路径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加强与政府和行业组织的联动,从“项目合作”转向“生态共建”,发掘与企业开展国际产教融合的利益共同点,探索“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国际化办学新模式,确立协同发展机制,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共建“教育共同体”贡献力量。
出海笔记

笃定特色办学,建国企办学“出海”典范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张立方
作为全国唯一由国有企业举办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笃定煤炭办学特色,始终将国际化办学作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走出去”煤炭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学校以海外分校建设为支点,探索出一条“专业对接产业、标准输出赋能、校企协同出海”的特色路径。通过多年的“出海”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产教融合是核心,依托学校在煤矿智能开采、应用化工等领域的专业优势,精准对接巴基斯坦煤炭产业需求,重构“2年巴方+1年中国”分段培养方案,将中国职教标准与巴方实际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零距离”;标准输出是关键,通过海外分校输出课程标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推动中国职教标准纳入巴方教育体系,为“走出去”企业解决本土化人才短缺难题;协同机制是保障,建立“校-政-校-企”四方合作模式,联合中资企业、巴方职教机构发起“中巴国际产教合作联盟”,整合资源开展师资培训、技术研发,形成可持续合作生态。 下一步,我们以“大河工坊”项目建设目标为指引,以海外分校建设为具体抓手,继续探索可复制的海外办学模式,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响应企业发展战略,做到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争取为河南职教出海增光,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添彩。
【原载《河南教育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