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国有特大型企业举办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校以来,学校承立德树人之根本,显企业办学之优势,创行业发展之先河,筑特色强校之品牌,谱写了校企协同育人壮丽篇章。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校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全国一流高职为目标,以“双高工程”建设为引领,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牢记初心使命 夯实内涵发展
近年来,学校以服务行业产业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煤炭协会搭建平台优势,坚持企业办学的道路不移,坚持改革创新的思路不变,坚持特色办学的理念不改,在推进职业教育高地建设中奋勇争先。优化专业群布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目标,面向区域和行业重点产业,聚焦尼龙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需要,优化专业群整合力度,新增专业5个,停招专业13个,打造了“两特两高三骨干”专业群体系,形成了以智能开采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群为龙头,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维修技术专业群为支撑的科学、协调专业群发展布局,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内涵基础。提升实训条件水平。适应当前新业态人才培养,学校先后投入2943万元,引进企业投入1300万元,对所有专业实训基地(室)进行优化升级,完成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矿井通风仿真系统等36个实训室搬迁调整,新建煤炭系统化教育培训基地、华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华晟经世ICT行业创新中心、尼龙化工智慧工厂等22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实现了校企共建共享,基地布局更加合理,专业功能更加完善,管理理念更加开放。改善校容校貌环境。学校提出建设“平安校园、文化校园、文明校园”,以“三个校园”建设为着力点,科学推进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建设,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用于校园环境改善和信息化建设,统筹建设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安全监控系统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入选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建成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厚植传统文化优势。以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为己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明德书院为平台,引进36名全国知名书法、陶瓷、戏曲等领域文化大家受聘学校,深入推进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内容,品牌活动“植入”日常教育,名师学者“引入”师资队伍,特色元素“嵌入”校园文化,形成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特色鲜明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搭建合作平台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作为企业办学,具有推进产教融合的先天优势,近年来,学校将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作为学校发展主线,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打造服务行业平台。紧贴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学校先后投入近3亿元,全国率先建成全国煤矿智能化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了“一键启动、全程视频监控,井下有人巡视、无人值守”的全新生态,经王国法院士、张铁岗院士专家组鉴定,达到国内首创、国际先进水平。全国牵头制定国家级专业标准5项,代表中国为坦桑尼亚制定国家技术标准1项,与巴基斯坦签订海外办学协议,为助力煤炭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贡献了力量。搭建合作重要载体。学校坚持产教融合主攻方向,不断拓展育人平台,先后与河南天通电力公司,建成全煤行业首个产业学院。以天通电力学院为引领,先后与郑煤机、平高电气等大型企业共建智慧矿山产业学院、氯碱产业学院、尼龙科技学院等,实现了由“千亩校园”到“百里校区”的办学实践。9月30日,中国教育电视台对学校推进产教融合的创新探索进行专题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深化培养模式改革。融合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优点,突出办学优势,学校创新提出并探索了新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构建了校企方案共定、教材共编、课程共上、资源共享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机制,该模式在全校各专业推广应用,受益人数达46000人,相关成果获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坚持特色发展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全国煤矿智能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与郑煤机合作,建成全国煤矿智能化大数据中心,汇聚全国煤矿智能化工作面实时运行数据,实现设备维修、数据分析、技能培训等全链条运维功能。紧紧围绕中国尼龙城建设,学校投入1200余万元,建成尼龙化工智慧工厂,推动高技能人才精准化培养。先后4个基地被认定为教育部“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有6个基地认定为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共同完成的《煤矿智能化开采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研究》项目荣获河南省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矿山智能采掘作业培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项目顺利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全国煤炭科技进步二等奖;智慧矿山AR-VR协同交互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获教育部立项建设。先后承接社会服务全国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巡检技师培训班、河南省智能开采技术技能培训班、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卓越人才培训班、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智能开采高技能人才培训班等任务,开展培训12000余人次,为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为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聚焦产业布局 展现职教责任担当
2023年6月19日至6月20日,第一届中国尼龙产业发展大会在平顶山举行,这是“中国尼龙城”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又一重大标志性活动,也是平顶山市从煤炭能源城向尼龙化工新材料原料城转变的重大战略。到2035年,产值规模达到5000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竞争力最强的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平顶山市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鹰城特色,按照“一核两区、一环两带”空间格局,规划建设59平方公里的白龟湖科创新城。
中国尼龙城的建设和白龟湖科创新城的谋划,为学校未来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学校将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服务行业发展主线,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坚持高水平育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思政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构建“课内教书育人、课外融合育人、校内外协同育人”思政教育体系,以“课程思政”改革为载体,扎实推进“思政”“课政”改革由探索到树品牌转变,实现省级以上荣誉的重大突破。坚持高标准定位,统筹“三位一体”办学格局。实现学校健康发展必须把高职教育、中职教育、继续教育及安全培训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将三者的日常管理、招生就业、教育教学纳入业务战线统一规划,全面管理,强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职教育管理内涵,创新继续教育及安全培训工作方式,实现“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强化“改革创新”根本动力。把改革创新贯穿学校高质量发展各环节,继续完善核心要素考核方案,继续推进现代治理体系下的院(部)主体责任制,持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用改革的理念、改革的思路、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坚持高层次引领,锚定“扎根本土”服务战略。学校将立足服务河南“两个确保”,围绕平顶山市“四城四区”建设,聚焦集团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坚持走产学研用创相结合道路,为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服务,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不断增强学校的贡献力和影响力。
【原载《香港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