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学习
政治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治理论学习 >> 正文

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些思考

发布时间:2011-02-17     责任编辑:      来源:     浏览次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维护现行政治体制、推动社会发展的政治行为。我国教育方针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教育服务于这两方面的最终目的就是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师德素质深刻影响着其培养出的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人文道德水平下降,与此同时,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各种道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对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以期从教育入手,从学生抓起,提高国民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等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提高教师师德水平成为当前高教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部分高校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些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高校教师队伍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道德沉沦,忘记责任

改革开放后,东西方文化冲突、交融,国人的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丧失了理想信念,忘记了教师职业对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重要责任,把金钱利益作为人生唯一目标,整天谋算着如何多赚钱,多捞外快,把教师职业仅仅当成谋生手段,甚至于以教学为名盘剥学生,中饱私囊,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摇钱树,导致教师在社会上的信任度下降,在学生中的威信下降,是教师这一“阳光行业”蒙受众多非议。

2、急功近利,缺乏诚信

一些教师不思进取,不肯钻研学问,为了应付考核,为了评聘职称,弄虚作假。有请“枪手”的,有剽窃的,有重金贿赂以求发表文章的,急功近利,缺乏诚信,失去作人的原则,使十分严肃的学术问题,变成了用剪刀加糨糊赚钱的裱糊手艺,对高校科研的诚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3、业务生疏,敷衍教学

有的教师安于现状,一本教材念几年,一本教案用几年,不更新自身业务知识,不改革教学方法,不理解学生,不会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难以跟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脚步,使高校教育流于形式,培养出的学生知识层面和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建设需要。

4、缺乏学生管理工作知识,对待学生态度粗暴

有的教师缺乏学生管理工作知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使用对待小学生的管理方法,对学生缺乏应有的理解与尊重。对大学生在学校中的“参与性”和“选择性”不理解。

二、对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师德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在社会上造成了相当的影响,使教育本身变得残缺。决不能漠然置之。下面谈一下我对此类问题的一些分析。

1、知识经济的负面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的无形资产价值逐步显现。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授者,作为部分科学技术成果的创造者,其待遇水平不能达到相应水准,教师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荡。我们提倡奉献意识,但是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的合理追求,在精神追求与现实利益的选择上,教师也难以做到超然物外。

2、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

近年来,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和加强。但不能回避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重业务、轻政治,重师能、轻师德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有的政治学习甚至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教职工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不正常,有的支部难得组织一次活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体现。

3、考核评价办法不完善

各个高校中,对教师师德师风、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三个主要方面的评价,往往是科研第一,教学次之,师德师风却常被忽略。在考核过程中,科研指标容易量化,教学质量可以建立考评制度,而师德师风确实不容易进行客观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又常常未被重视,这就使得评优评奖、评职称时,科研成果成了惟一标准。涉及到师德问题时,或碍于情面或怕影响学院形象,总是出现鸵鸟策略和捂盖子现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客观放任了一些师德不淑的教师。

4、法制观念不强

师德师风方面出现的严重问题,还与部分学校、教师不学法、不懂法,不严格按法律办事有关。《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权力义务、必须遵守的法律规定都制订得清清楚楚,但个别教师违法违纪却根本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由于缺乏法制观念,在一些高校中,学生的权益屡屡受到侵害,个别师德败坏者却逍遥法外,造成了极坏影响。

三、加强师德建设,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宏伟战略目标的需要,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也是教师个人安身立命,获得幸福人生的需要。 师德问题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也是跨学科的理论问题,我谨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提出以下看法。

1、重视教师生活、发展需求,实现与教师职业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价值的体现不仅仅体现在自己对教育的影响,也体现在教育对自己的影响。我们在强调师德建设的时候,切切不可忘记教师的柴米油盐事。只有切实地解决了教师的生活问题,解决了教师对自己的发展、成长、完善的进取要求,才能够使教师队伍团结稳定,使师德建设深入人心。

2、树立信念,明确责任

师德建设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在师德建设中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教师都要努力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重要性的教育,使其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从而找到个人的价值与民族复兴大业的结合点,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3、组织学习法律法规,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高校教育中,加强法制学习和法制宣传。认真深入地普及法律知识,让每个师生真正学法、懂法、用法。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杜绝侮辱、伤害学生的行为。教师中一旦出现违背法律法规的事,一定要严肃依法处理,决不姑息迁就、息事宁人。同时要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使教师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享受到应有的权利。真正做到依法治校,建设和谐校园。

4、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加强业务学习

清代学者黄宗羲言:“道之未习,业之未精,惑不能解,则非师矣。不能为师而强以为师,则是为师之罪矣。”所以为师者如果不修德,不修业,就是对学生的敷衍,对社会的欺骗,对民族大业的不忠。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道德水平和学术水平,真正做到理想坚定,人格高尚,学识渊博,为人真诚,道德躬行、以身立教,以崇高的师德风范,为学生树立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榜样。

5、热爱教育对象,坚持教书育人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碰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心奉献给教育事业,以博大的爱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既教书又育人,这是师德的崇高境界。这是一种普施于人的爱,教师对学生无论贵贱贫富,无论聪明愚钝,无论先进落后,一概一视同仁,精心哺育。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正是从这种博大的爱心出发,广大教师不只是要当一名经师,更重要的是要当好人师。要既教书,又育人,既传授给学生知识,又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既关心学生的学习,又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道德人格完善,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6、把握正确导向,完善评价机制

要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奖励为手段,以严格的从业、上岗资格审查为保障,建立正确导向,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将师德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贯彻到教师教学、科研、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等各个环节中。完善考评机制,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把师德状况、教学规范、育人要求纳入岗位聘任、职级评定、业绩考核、奖惩管理等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中,强化考核监督机制,建立师德档案,结合高校道德教育,形成奖惩鲜明的管理体系。

师德建设,以德立身,以德修身,以德育人,是师者永远的话题。加强师德建设是现代高校教育的头等大事,在如何加强师德建设这一问题上,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解决。要深深地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到教师们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要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帮助、鼓励广大教师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确保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