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学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央16号文件精神,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人为本,贴近学生需求,不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推进和实施了全员管理工程
一是加强了领导。宣教处作为德育工作的宏观管理部门,在负责学院德育工作宏观协调的同时,侧重于教职工的德育工作;学工部负责分管学生德育工作并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检查落实工作;教务处负责全院德育课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全面抓好“三进”工作;各党(总)支部根据学院德育安排意见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强化“三育人”意识,认真抓好落实。
二是完善了机制。在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院各级党政工团、各团体,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体系,齐心协力做好德育工作。加强德育组织机制,各单位进一步完善了“副书记+团总支书记+专职辅导员+学工助理员”的学生工作体系和系部“学生工作办公室”,提高德育工作效果,形成了教书、管理、服务、环境、形象、活动“六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三是健全了制度。健全规范了德育工作奖惩制度、各类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通过德育工作考评、工作经验交流和先进表彰等形式,充实和完善德育制度,实现了德育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德育制度建设,保证了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调动了全院广大教职员工育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是营造了氛围。不断增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育人意识。各系部每学期至少都召开2—3次德育工作例会,专题研究德育工作,宣传部、学工部重点抓好德育工作的检查和考核,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教务处抓好师德建设,通过教师履行教书育人义务,言传身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为影响学生,通过教学各个环节渗透德育教育,发挥了德育主力军的作用。组织人事处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融管理于育人之中。后勤服务工作,通过强化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育人意识,切实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融育人于服务之中。
二、大力实施了学科德育工程
教务处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依托思政教学部,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置,保证教学课时,精心选定教材;进一步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理论联系实际,符合形势任务需要,保证了“两课”的教学效果。不断改善“两课”教学条件,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施,较好地适应了新时期“两课”教学要求。进一步加强了高校形势政策课的规范与指导,形成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组织专家定期编写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参考资料和宣传提纲。
三、推进和实施了德育实践工程
一是加强了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组织人事处认真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制订了学生党员教育年度计划,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院团委、各系部团总支、各班团支部均制订了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开展了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了“推优入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团委还对全员团干进行了轮训。
二是加强了学生组织的规范管理。院、系学生会都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把“三自教育”的明确要求和检查的具体内容涵盖其中;在进一步规范社团管理制度的同时,切实加强了社团管理,充分发挥了社团在大学生思想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辅导员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工作,学生班集体建设均有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较好地发挥了班委会和团支部的作用,促进了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是深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和重要仪式的文化内涵,突出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继续发挥学生文化节、艺术节等已有平台的作用,有效地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具体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提高主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了对学生社团、校园讲座、学生媒体的管理和引导,进一步挖掘校史、校训、校情的教育内涵,引导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不断增强学生“爱国荣校”的情感。
四是加强了学生生活园区的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育人作用,发挥“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建设”等功能,形成学生辅导员队伍、学校后勤、物业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四支队伍的合力。加快学生生活园区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发扬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四自”精神,进一步丰富了园区文化生活,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品牌项目。
五是加强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务处、学工部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科技文化卫生服务、军训活动等纳入教学计划,并认真抓好落实。院团委深入推进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组织大学生开展了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四进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共青团网站建设和学生社团等活动。
六是加强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政治教学部、两课教研室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题立项,召开研讨会,形成了学院理论研究研讨和大学生理论学习的浓郁氛围。
四、推进和实施了人生导航工程
一是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了“立德树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加强了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坚定了理想信念。广泛开展了民族精神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自强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开设了各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提高了学生民族文化素养。
二是开展了职业发展能力教育。把职业发展能力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构建了学院、系部二级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强化了职业发展能力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实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能力水平认证机制,将学习指导、生活指导与职业指导有机结合,使其尽早具备职业发展意识和人生选择能力。
五、推进和实施了网上德育工程
加强了院系德育工作网站的建设,不断增强了网上德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充分发挥高校BBS等平台的功能,引导学生相互沟通、适度宣泄。同时,加强了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强化对校内BBS等载体的管理,加强对各种新兴网络媒体的前瞻性研究。加强网上评论员和学生自我管理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了网络管理水平。
六、全面形成育人合力
一是加强了宏观管理。学院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健全督导检查制度和加强分类指导为重点,完善督导制度,按照《河南省高校德育工作评估》标准,定期对系部德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和验收。
二是加强了党团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提高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和数量,加强党员意识教育,强化入党发展教育和入党后继续教育的过程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党支部在学生组织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把党支部建成团结广大学生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重要力量。发挥共青团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切实加强了团组织建设,增强了基层团组织的活力。持续推进素质拓展计划,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对学生会工作的指导,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组织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是完善了保障机制。切实加强了德育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科学、开放、多元的学生素质、教师队伍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机制。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了一整套有利于加强德育工作的评聘、奖惩、分配等制度。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德育工作的经费投入。
四是形成了校内合力。学院把德育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了德育工作的资源配置。设立了课外育人岗位,引导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和科创活动的指导老师,将其工作量计入教师岗位聘任之中。把育人宗旨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感召学生。切实加强了对校内媒体和学术讲座、论坛等的建设和管理,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出台与学生相关的政策措施前,都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在工作过程中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均及时进行了反馈和处理,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五是发挥了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作用。注重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联动机制作用,指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相互渗透、整体协调的育人格局。积极利用社区学校、社区文化中心、实习企业等丰富资源,紧密配合公安、交通、环保等部门,加强综合治理,规范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管理、文化娱乐和商业经营活动,营造了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