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高校教师师德不仅仅是教师素质的体现,而且联系着全体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高校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师德,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德育工作与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随着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大学办学理念不断调整,导致了教师的劳动特点、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自主意识、规范意识、法律意识增强了,权威意识、服从意识弱化了,以灌输、动员为主要形式的传统的师德建设途径已经很难适应新的形势。逐步建立师德建设大格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创新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 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特点
1.人文特征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已成为全球关注并倡导的目标。师德建设也同样如此,只有重视人的作用,重视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树立“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样一种理念,学校的师德建设才能真正为广大师生欢迎和接受。
以前,我们更多地从社会趋向角度来谈论师德建设,在师德先进评比中,我们过于强调教师的牺牲精神,这种为人民教育事业自觉献身的精神,的确激励了许许多多教师在教育园地上,任劳任怨地进行耕耘。但是,当师德建设对教师的工具性和约束性被强化时,教师的个体要求可能就会被忽视。显然,这种师德的理解,是不利于新时代的师德建设活动的。现在,应更多地从帮助教师、支持教师自主成长角度来谈论师德建设,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型,有利于克服和框正原有师德建设中的工具性,盲目性和过多依赖外在约束性等弊端,使师德建设走向更加健康、合理的轨道。显然这是一个体现时代特色的新要求。我们依然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忘记了教师在师德建设活动中的自身发展,学生也不能仅仅是被关爱和被呵护,师德建设也要努力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
新时期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观念,它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关怀、发展学生为本和关怀、发展教师为本的“人”本原则,前者包含了新的全面的学生发展观,后者体现着关怀教师的幸福生存和终身发展,两者互相依存。前者要求在师德建设中要树立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观。师德的核心是关爱学生。在以人为本的师德理念下,这个核心依然不变。后者要求在师德建设中要树立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师观,鼓励奉献,反对牺牲个人幸福。教师对自身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获取道德荣誉能够使教师获得无比幸福,但是,我们曾经把道德荣誉与幸福等同起来,那时候,我们事实上无视了教师的个性要求,对教师幸福的个性化理解充耳不闻,缺乏尊重,是一种对“人本”的冷漠。
2.时代特征
随着时代社会飞速变迁,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师德建设的内容必须不断进行充实和更新,使之符合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教师生活,贴近教师工作,贴近教师实际,为教师所拥护和接受,并自觉践行。一是密切关注时事动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应及时进行层层动员,将这个意见列入师德教育学习内容,要求每位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师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在校学生做出表率。二是把和谐社会建设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纳入师德工作内容,要求每位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认真查找不足,积极整改,以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建设和节约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三是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贯穿到师德建设的全过程,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不留空白的原则,抓好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同时大胆吸纳共青团员、党外群众,全程参与先进性教育过程,营造党员、团员、群众,比学习,比工作,比团结,比奉献的浓郁氛围。依此为契机,促进师德建设工作蓬勃发展。
二、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为了使师德建设成为学校一项全局性、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应优化师德建设环境,构建一套符合新形势下的师德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竞争机制。
1.严格培训树师德。新上岗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的生力军,是学校的未来,但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和师德体验,有些青年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现代大学教育规范的师德教育和培训。为提高青年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除正常的岗前培训外,可以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培训。如:通过“教学科研论坛”与“青年教师联谊会”和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等,加强了不同学科青年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学术交流,在活跃青年教师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高尚的师德。
2.形象展示铭师德。以崇尚教师品德为主题,通过层层参与的演讲活动来弘扬师德,对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引导教师进一步确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素质观,树立师表形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举办“师魂颂”演讲赛活动。在大赛中,演讲者以教书育人的真人真事为原型,多角度、多侧面地挖掘了师表师德内涵,讴歌了教师的蜜蜂精神、烛光形象、绿叶品德、人梯风格,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师表形象;通过师魂颂活动,教师们更加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光辉与神圣,平凡、崇高和伟大。
3.关爱名师崇师德。高校的专家、教授、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是学校的支撑,是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驱动力。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化形势下,高层次人才正以“趋利避害、趋高避低”走向流动,凝聚人才已成当务之急。学校不仅要靠特殊优惠政策吸引,还必须给高层次创造型人才以“人文关怀”(即对人才工作条件的关注、生活的关爱、尊严的维护、业绩与贡献的肯定、影响作用的宣扬等),营造崇尚师德、尊重和关爱人才、发挥高级专门人才影响力的大环境。学院可从充分调动和保护高层次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角度出发,做一些创新性工作。例如,组织慰问专家、教授联欢会活动等。对专家、教授等高层人才的高尚师德和所做出的卓越成就给予充分肯定。这种慰问活动,将大大鼓舞了学院学术带头人的士气,对吸引和凝聚高级人才、激励创造热情具有一定作用。
4.技能大赛显师德。每位教师必须德才兼备、技能熟练,才能胜任工作。尤其是体育技术课教师,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专项技能技术,于是,要求把师德精神融于素质教育之中,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多搞创新活动。如,举办“青年理论课教师课堂基本功技能大赛”,“青年技术课教师课堂基本功技能大赛”,“团结杯全院篮球联赛”,“‘真我风采’DV作品大赛”等形式多样丰富的比赛。
5.宣传典型扬师德。充分发挥师德典型的榜样和师范作用,形成优良的师德风范,把师德师风发扬光大。如果树立了师德典型,只是高搁起来,不去大力宣传推广,形不成学习师德、崇尚师德、遵守师德、师表熏陶、群体践行文明的氛围,就不能充分凝聚师德力量。如,通过宣传先进典型,举办师德报告会、教书育人研讨会、征文活动、橱窗展览三育人标兵、工作信息登载模范教师事迹、网页展示师表形象风采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教师在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师德的良好校园氛围。
6.考评监督促师德。建立科学的考评监督机制是提高教师师德的重要保证。教师的道德素质状况可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也可能会由于自身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这需要对教师进行经常的及时的考评监督。如:教师学期考评或年终考评,是对教师德才表现和工作业绩的综合考察,是激励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对师德修养也起着极为重要的指挥棒和调节器的作用。但目前多数高校在考核、评估、职称评聘等方面对师德考核比较空泛。应重点解决师德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落实等问题;评价标准应从传统的讲服从、讲奉献、讲均衡向讲能力、讲权利义务、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术道德转化;应从行政管理部门考核向以学生为主的考核转变,积极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评价、公示结果等相结合的考评监督机制。这样既确保了学校师德考评工作落到了实处,同时又有利于发挥教师、学生的多方面的监督作用。
7.注重奖惩强师德。奖励与惩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的重要手段。奖励就是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表现出色的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可提出表扬、颁发证书、授予荣誉称号,也可在职称评定、奖金、住房分配等方面有所体现,使奖励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在坚持以正面奖励为主的同时,又要注意严肃法纪,对于违反师德行为,视其情节给予通报批评、扣发岗位津贴、行政处分、取消资格、解聘等相应的处理和处罚,在道德压力和纪律约束下,教师会对师德规范产生敬畏心理,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