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树立新的德育理念,探讨构建以师德建设为基石,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队为骨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量化考核进行评价的德育体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德育的纲领性文件,文件要求高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近年来,学院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方针,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加强学院德育工作的研究,积极探讨构建新的德育体系,确保学院德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树立新的德育理念,是构建新德育体系的关键。作为大学校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我们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当代教育的作用和使命有新的认识和思考。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德育观和人才观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就是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它是一种导向,一种激励,也是一种保证,其核心在于强化德育是首位,是灵魂,是核心。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最重要的功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其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重智轻德忽视思想品德的塑造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与时俱进的德育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德育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和尊重,是现代德育的价值思想和思维原点。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不是灌输的客体。德育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要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使德育成为学生的主动要求。
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就是注重个性的人才观。个性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的发展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在德育过程中,只有承认个性,才有理解和尊重,理解和尊重本身就是一种德育。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师德为先。要达到高质量的教育,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可见,强化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是学校德育建设的关键所在。教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建设一支具有优秀的师德、师表风范,具有模范的师爱形象、具备高超的师识本领和掌握精湛师艺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根本所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适应市场经济新型人才的需要。
学院一直都很重视师德建设,特别是自02年招收普招生以来,师德建设从塑造优秀的师表风范入手,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明确教师的责任和要求,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发表后,学校抓住机遇,加快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且育人是第一重要的。教育事业是教师用自己的劳动(职业)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事业。教师的优秀师表风范、模范师爱形象和高超的师识水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培育着学生美好的心灵。
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精心的呵护广大教师的忠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爱心(热爱教学岗位)。学校给教师提供优越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交流,提高学历层次。注重对“博学多才”的“经师”和对“道德高尚”的“人师”的培养,适当的安排各种观摩助教活动,鼓励教师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和自我思想改造,端正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尊重知识的态度。定期监督检查教师是否对所教学科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掌握,正确分析和处理教材的业务能力,达到教育教学能力有明显提高,保证教学质量。培养教师养成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钻研教学的自觉性,达到教师综合本领的提高,从思想上彻底除去陈规,开拓创新,积极实践,不断前进。
德育队伍的建设是实施德育的人力保证。近年来,高校扩招后,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方式和渠道增多,学籍管理也向开放型转变,德育工作队伍从数量到质量都很难适应这些新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学院一手抓师德建设,一手抓德育队伍建设。在队伍建设中,学院实行专兼职辅导员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入各级德育工作岗位,按照一定比例配强配足学生专职政工干部,确保编制到位,人员到位。学院在每年暑假都要举办理论培训班,通过培训增强德育工作者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工作能力。另外,学校为健全德育教育网络,最大限度的拓展工作覆盖面,抽调了50余名优秀教师和政工干部,成立了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队,通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政治思想工作要领和方法。他们活跃在教室、食堂、宿舍,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问题,把爱和关心潜移默化的融进学生的日常行为中。目前,学校逐渐形成了一个德育工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德育内容丰富多彩,德育途径新鲜多样的“大德育”局面。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工作不但要有先进的理念,还要有有效的途径。构建三大课堂即以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为第一课堂,以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的第二课堂和以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三课堂是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建立的有效的德育途径。
第一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传播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状况进行命题,召开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以此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如,开展“学习贯彻十六大,坚定不移跟党走”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习优秀大学生和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结合马家爵事件,开展“对比两种人生,畅谈人生价值”的主题班会。为引导大学生努力成材,开展了“四想四对照”主题班会。为贯彻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开展“讲道德、守规范、做文明大学生”的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形式,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课堂是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德育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德育的土壤。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健康、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浓化德育氛围,净化德育环境。如,举办“宿舍文化展示赛”,美化宿舍环境,展示了个人才情,促进了室友团结。借助“十一”、“七一”等重大节日举办“歌颂祖国”诗歌朗诵会、“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抒发当代大学生爱国、爱党之情。通过开展“读好书、唱好歌、吟好诗、作好事”系列文化活动,积极拓展广大同学的知识层面,接受世界进步文化的熏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借助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举办“祖国,我为你骄傲”演讲比赛,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科学的精神。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寓“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于其中,在培养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的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展示才情,陶冶情操,结交朋友。目前,学校有各种学生团体40多个,他们定期不定期举行各种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三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尊、自爱人格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学校坚持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如村卫生所一日见习、县(市)、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状况暨人力资源调查等社会社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对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增强了他们努力学习,将来为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贡献的决心和信心。
对德育的评价,是构建德育体系必不可少的一环。德育评价关键是要确立德育目标。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于把德育的目标定位于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热爱党,热爱祖国。虚的东西多,实的东西少。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进而导致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从而影响德育的实效和德育效果的评价。
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多次指出,培养“四有新人”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根据这一德育目标,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制定了学生量化管理办法,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表现、思想品德、纪律劳卫、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对德育的实效进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学生量化管理办法的实施,在德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作为高等学校的校长,要积极投身到德育建设中去,多研究、多实践,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完善以师德建设为基石,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队为骨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量化考核进行评价的德育建设体系,建立一支热心、关心学校德育的队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