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教师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当前,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和激荡,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需要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走在教学第一线;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个别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淡漠,责任心、事业心不强,教学工作敷衍了事,不能做到教书育人,少数人的失德行为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人民群众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非常紧迫。如何加强师德建设?下面结合我校的实践谈一些个人认识。
师德建设关乎教师人格的塑造,需要在机制上进行创新,需要在实效性上下功夫。只有坚持“三个必须”,加强领导,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师德建设的正确方向,形成师德建设的合力。
1、必须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的领导,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师德建设的共识。
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领导,协调行动,整体推进。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总体规划,统筹部署。将师德建设作为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其次,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保证投入更多的精力、财力。学校要从对教师关怀入手,从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入手,注重与教师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制定出各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具有人性化的实施方案。各有关职能部门抓落实、抓督促、抓效果。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员工主动参与师德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加大师德的宣传和引导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社会各界要广泛发动,坚持团结激励、正面宣传的方针,形成关注师德、宣传师德的共识,大力宣传人民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造就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作为学校,要在学报、校报、宣传栏上开设“名师”专栏,建立师德教育网站,扩大师德宣传网络覆盖,每年利用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师德报告会、师生座谈会,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活动,通过“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在全校积极宣传和推广师德先进典型,形成良好的崇尚师德环境。
2、必须制定体现时代特点的师德规范,加强师德评价,抑恶扬善,不断优化师德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队伍中出现重金钱、轻事业、讲实惠、淡理想等问题不可回避、不容忽视。因此,首先,必须根据时代变化,制定出新时期教师的行为准则,不断完善师德规范,使全体国民、特别是广大教师能够正确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形成基本的善恶观和是非观,趋利避害;其次,应依据师德规范,加强师德评价。对符合师德要求的行为和品性给予肯定和赞扬,反之,则给予否定和谴责。道德评价具有导向性,当社会或他人对某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评价时,导向作用既体现在肯定性评价之中,也体现在否定性评价之中,它向人们昭示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是应当积极追求的东西;什么是必须舍弃的东西。这种评价虽然一开始是针对特定的评价对象而言,但作为一种社会舆论,可以触类旁通,形成社会覆盖面,客观上具有一种“抑恶扬善”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社会对师德评价的权威,才能增强师德建设的感召力。
良好师德风尚的形成,需要制度建设作保障。如何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我认为,一是国家要科学调整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教师的评定标准,真正体现德育为首的地位,强化政策的导向作用,使高校、教师在盖大楼、引大师、讲课、搞科研、写文章的同时,关注师德建设,关注自身思想品德的提高,在工作中真正体现师德的“一票否决”。只有从评价标准、从机制和体制上下功夫,寻找突破口,才能更有效地改进和加强师德建设;二是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师德教育培训机制,坚持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师德教育制度。岗前培训主要对新教师进行培训,严格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岗位培训主要针对年轻教师,除专业进修外,坚持请名师作重点培养;严格教师岗位的聘任与考核,加强教师的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把师德教育作为每年教师全员培训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三是强化师德考核和监督机制。学校把师德纳入教师的考核体系,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建立师德考核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先奖优的重要依据;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学校通过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师互评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加强责任监督;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状况进行广泛评议,使学校把握每位教师的工作情况。
师德建设既要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做法,又要适应新情况,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改进创新,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贴近生活,保证广大教师对师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积极认同,入耳、入脑、入心,努力做到“五个结合”。
新时期,我国教师除具备品德素质外,还应该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信息化教育素质、创新素质、法律素质和终身学习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神圣使命。因此,师德建设,必须与培养教师的全面素质相结合,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师德的同时,还要积极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质,缺一不可。
管理工作、教学工作、服务工作是学校培养大学生的三个方面,三位一体,只是岗位、分工不同,所担负的使命是一样的。不管是哪个工作岗位,你的言谈举止、自身素养、工作表现等,都体现着师德的要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师德建设决非是哪一个工作岗位的事情,而必须管理、教书、服务“三结合”。管理人员、教学人员、服务人员,都必须时刻清楚自己是学校育人工程中有机组成部分,自己是一名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体现良好的师德,切实履行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师德建设更是如此。在师德建设中,应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要教育培养学生。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而是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下对学生的理解、帮助、关怀和尊重。以学生为本决不意味着对学生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放任和纵容。当前,由于片面理解“教育民主”和“以学生为本”,一些教师往往放弃对学生品德和学业上的要求,导致人才质量的降低。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纯真的爱去培养并严格要求学生,也要用对学生的民主、平等去激发学生的自尊、自强与自重。
二是要维护教师自身的利益。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往往对教师有很高的期待与要求,将教师比作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师德建设不只是教育部门的工作,也不单靠教师自身的努力就能完成,它需要社会公众的支持,包括对教师的尊重与关爱。教师应当在教书育人、履行崇高使命的愉悦中升华道德,同时也应当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目前,在不少地方,还存在着对教师不够尊重、时常发生侵害教师劳动权益的现象;局部区域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师德建设就会失去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社会对教师单方面的期待和严格要求就会化为乌有。如果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敢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人格尊严不能保障,空论师德建设是不能奏效的。所以,教师既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为人师表,社会也要保证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二者必须同时兼顾。
4、要与放大环境,圈小环境,建立自己的良好小气候区相结合。
不少人都这样认为,教师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大环境不好,在学校的小环境中就无法根本解决教师的道德问题。在具体落实这项工作时,会可以开,话可以讲,文件也可以发,但最终效果怎么样往往被忽视。有的教师也认为,只要把课教好就是好教师,学生如何“做人”,要靠他们自己,我们讲点道理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认为,应该放大环境,圈小环境,建立自己的良好小气候区。放大环境,就是把教师放出去,让他们在社会大环境下去认识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现在是信息社会,各种社会现象和信息随时影响着教师,学校早已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正因如此,我们应大胆地把教师放出去,走向社会。圈小环境,就是控制好自己学校的良好教育环境,虽然教师在学校以外可以感受纷繁多姿的世界,但由于良好的校园熏陶和洗礼,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道德、品格刻骨铭心、习以为常,因而他们走到社会上以后,对各种不良思想和行为就会有绝对的抵抗力,做到洁身自好。无论外面世界有多乱,但学校内部秩序井然。
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中,积累了很多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作用、倡导教师道德规范等优秀的道德文化,为今天的师德建设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我们应当把历代师德的精华与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今天的师德建设结合起来。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也赋予了一系列崭新的内容,成为新时期教师的积极追求的方向和要求。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把师德建设推上一个崭新的高度,使师德建设能够适应社会前进的需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
师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法律、制度、校规校纪的完善和保证,将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师德建设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