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学习
政治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治理论学习 >> 正文

相关环境变化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发布时间:2012-03-23     责任编辑:      来源:     浏览次数: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这项工作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更需要“因时因势”而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因高职院校处于高等教育较低层次而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据此确立新的理念和思路,采取针对性的工作措施,无疑是加强和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相关环境的变化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因在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方面占有情况的不同逐渐形成多样化的社会阶层。同时,社会对人的价值评判也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味什么呢?首先,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大学生,由于境遇不同,其思想行为自然会有所区别,从而自觉或不自觉的组成了各具特色的群体,比如贫困生群体、独生子女群体等。其次,市场导向使得社会对人的价值评价标准日益单一化,以“才”推“德”、以“才”代“德”的现实很可能使他们的价值判断产生不同程度的偏移。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日益推崇经济利益和按劳分配,人的价值与效益密切挂钩。相应的,道德层面的东西退居次要位置,甚至出现了“思想教育、品德修养值多少钱”的质问。

(二)高职院校教育层次和地位的影响

高职院校从它发展之初就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教育领域,它本该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却处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地位;从社会来说,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本该与日俱增,但现今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却让高职学生欲哭无泪;在文化上,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又给高职教育本身蒙上了阴影。高职院校是考生最后一个无可奈何的去处。教育、社会和文化上的尴尬,造成了国内高职院校发展和高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第一,学生群体构成复杂,来源渠道“五花八门”,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复杂的思想文化素质格局;第二,学生文化整体素质不高,基础相对薄弱;第三,目标多重性造成个体现实层面上的冲突;第四,身份上的不平等和就业市场上的不对等给高职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和落差。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许多新课题。首先,随着高等教育成本意识、消费观念的提升,当教育对象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他们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时,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否则,就会被弃之一旁、置若罔闻。其次,当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没有感受到教育对其竞争力的提升时,教育必然会失去吸引力。最后,随着高校进入大众化阶段,人们越来越希望彰显个性、尊重个性,更强调因材施教、精雕细琢。但是,在大众化条件下,类似于标准化、一体化的大工业生产式的批量处理仍然不可避免。

(三)价值观念和人格取向的影响

在社会转型期,不同地位、不同利益、不同经历的社会成员对同一件事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评判和价值目标追求,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体系构造出不同的人格取向,不同性质的文化系统也决定了人格构造的不同和发展取向的差异。同时,精英教育价值观的强势地位,也使高职教育价值观难以有效显现,进而影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取向。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它提倡学习应以“人的整体性”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倾注一种本该有的深沉的人本关怀。回想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把每一个应该不一样的人,培养成一样的,以人为本则告诉我们“人人是人才,人人可成才”,要求我们不但要诚心诚意地去鼓励不一样,更要花精力去研究这些不一样;我们习惯于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去催人奋进,将反面教材公之于众来达到杀一儆百之功效,以人为本则意味着这些曾经得心应手的方法需要重新审视。可见,以人为本并不只是一个口号,也是一场挑战,观念更新固然重要,科学、民主、依法管理能力的培养更是刻不容缓。以人为本首先要找到可靠的出发点,从对象的需求出发是最重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概括为“帮助对象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他们与社会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帮助他们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公民;帮助他们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就是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就是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从对象的实际出发。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来组织教育内容,而不是从概念、原理和知识的完整性出发。例如:与大学生密切相连的集体生活(宿舍关系)、交往生活、情感生活、课程生活以及相关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宗教生活等,就是他们需要且欢迎的内容。事实上,受教育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着丰富的、与实际密切相关的思想内容。

但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把目标当成手段去开展工作,其实有了目标之后,手段是需要创造的,否则传声简式的工作人人都会做。把教育目标当成要求直接传达于对象,遭到的拒绝或反对时,我们不是怀疑目标不切实际,就是认为对象不可造就,其实错的恰恰是我们。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锁永远不会错,关键是找到或创造出合适的钥匙。教育手段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抛弃工具性价值观。当我们把思想教育工作当成谋生手段的时候,是不可能赢得学生的,说服不了自己的东西不可能说服别人。有人将教师分成三个层次:把教师当饭碗,当职业、当事业。三个层次中,只有把教师当事业看待,真正超越了现实与功利的人,才可能使教育事业艺术化。

(二)改善“两课”教学,创新工作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和主渠道。而现今的“两课”教学在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变化下已经呈现出步履维艰的窘状。面对此情此景,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 “两课”教学改革要选择有时代感、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要把职业技术和职业道德修养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做好各门课程的衔接,做到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减少重复。如果说普通高校“两课”立足点在于提高学生“两课”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那么,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着眼点则应侧重于向学生传授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武器。

(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创新工作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多种方式把社会的期待和要求传递给受教育者,是一个由外化转为内化的过程。再丰富的教育内容、再新颖的教育形式,如果不被受教育者领悟和体验,也就谈不上教育的有效性。我们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容器,更是可以开发的资源,他们当中蕴藏着巨大潜力。思想教育工作者最神圣的使命,就是善于发现、挖掘和放大对象的潜能,帮助他们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能动性、成为其可能成为的人。

良好的素质是人们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经过“内化—外化—内化”而形成的。人们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调节着自身行为,提高着自身能力。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是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从素质形成的规律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们能深化国情认识,增进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实践,能服务社会,了解社情,经受锻炼,体现自身价值。

(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创新工作机制

环境是通过氛围营造、舆论昭示和事物褒贬等方式来导向人的思想进而达到育人作用的。校园环境、网络环境、物质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学科环境、实验环境等都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目前,网络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体,正以其独特的功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思维方式。大学生们对它是青睐有加,高等院校已经成为“网络化”前沿。但是网络却是一个人性张扬和劣根性共长的空间。在这里,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但也正由于网络的虚拟,使人在其中无拘无束甚至于无法无天。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心理落差就很大,更可能在一个虚拟的空间来发泄心中的不快,网络世界恰巧给了他们这样的天地,但这片天地却充满迷雾和荆棘,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冲击将更大。面对大众媒体传播的直接性和广泛性,禁止只能是徒然。应从媒体传播渠道开始控制,建立校园“信息海关”,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严密监控和检测互联网的入口,对进入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学校宣传部门、团委、学生会、“两课”教师应善于从网上搜集信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校园内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环境。可以通过数字化处理,把高校的宣传教育媒体如校报、广播等移植到网络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可以建设校园网论坛、设立专门信箱,让学生在网上发表言论,借以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通过邮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引导其明辨是非。不过,技术性的防范只能治标,要治本还需要从学生本身的心理源头抓起。要切实了解他们的郁闷之源,建立心理咨询室无疑是一种好办法。我院的做法是,除了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按时值班答疑解惑外,还为心理咨询室配备了电话、传真、电脑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实践证明,开展心理咨询对启迪学生思想、维护学校稳定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五)重视和发挥机制和文化的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使教育对象能够按照教育者的期待去思想和行为。最低层次的目标是行动上的一致,哪怕是被动的服从。为了达到此目标我们习惯于人治,而人管人是有效的,也是最可靠的,但效益却是最差的,当人力不足时就会顾此失彼或者时好时坏。机制管人比人治更有效,能使被管理者不得不按照管理者的意图去行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机制长期作用的结果,就是使被管理者成为自己的管理者,从而使管理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得到提高。例如,我们常常提出一些口号、倡导某种精神,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过去了,倡导的东西仍然还在倡导,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建立长效机制。但是机制管人说到底还是靠外在的力量,而且一个机制往往只能对应一件事,最高层次的约束力来自于文化的作用。文化管人是根本的,它强调人们的内心认同和指向,是形成每个人对自己负责的内驱力,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对象在行为上与我们的期待相一致,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价值层面上达到统一,从而保证了在此思想观念、价值观指导下的所有行为的高度自觉。

参考文献:

王民忠 刘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对策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5/13、14

毛大龙 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转化 教育研究 2005/8

刘能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隐患及对策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5

王继辉 论高职院校“两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国成人教育2004/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