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学习
政治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治理论学习 >> 正文

道德管理: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维

发布时间:2013-06-02     责任编辑:      来源: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从道德的视角,强调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要实施道德管理,强化人性管理意识,运用各种符合道德要求的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调控和合理利用大学生的精神积极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以此为基础,予以道德管理智慧诠释,认为加强道德管理,应以用道德的视角认识大学生的潜能、科学运用激励技巧、提高德育工作者的道德信任度等为着力点。

关键词:道德管理 大学生的精神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各高校为落实德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积极适应新形势,思考新问题、寻找新载体、采取新措施,使德育工作有了新拓展。然而,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如何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放在文化的背景下去做宏观的考察和整体的把握,实施和加强道德管理,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要任务。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仅需要严密的论证.而且更需要道德思维技巧的指导。管理活动不仅需要强制性的“硬性管理”,而且需要讲人性的“软性管理”。实践表明,“硬”的管理通常只有通过“软”的处理,才会显现持久而高效的结果。高校德育工作条例规范的效应就是一个佐证,把规章制度建立在道德精神的基础上,使规章制度与大学生所遵循的传统、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相一致,规章制度就会带有积极色彩,有助于大学生自愿遵守。如果把道德精神置于一边,仅仅把规章制度当成一种硬性的管理手段,设置许多“条条框框”去控制、限制和束缚人,那么,这样的规章制度可能在限制消极因素的发生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却从根本上扼杀了大学生的精神性,这与我们倡导的“以生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最终必然会造成大学生在心理上的逆反。

毋庸置疑,高校德育工作通常是通过“硬性管理”和“软性管理”两个系统来进行的。前者涵盖“物力”和“财力”,通过制定必要而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确保管理活动正常进行。这种管理带有契约化、法律化和理性化的特征,其重心在“物”,以“物”、以“事”为核心来实施管理的程序化,优化效应是明显的,但其致命的缺陷就是忽视对大学生精神性资源的开发,抑制了大学生的精神积极性的正常发挥,导致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的非人道化倾向,难以实现高校德育工作质量上的正态转换。“软性管理”则是运用以激励为主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实行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精神积极性,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创造性地遵守及完成任务。这种管理的优化效应是注意和发掘大学生的潜能,尊重和维护人格,不仅管理的手段合乎人性要求,而且管理的目的也本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规律。

道德管理虽带有软性管理的性质,但却不是软性管理本身,它仅仅只是把人性在管理活动中的表现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质意义是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道德功能在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中得到充分地展现,促使道德管理与高校德育工作之间的内在机制呈现正态转换,为高校德育工作走出低谷提供价值导向,不仅着重于对大学生的管理,而且把其每一个管理措施自始至终都置于尊重人格的基础上,并使每一个管理决策的制订及其管理行为的选择,都无不处于道德的监督之下。

二、道德管理的要义

现代高校德育工作相对于传统学生管理,总的来说是以“道德管理”为核心的,因此,其精髓理念可以用“道德管理”四个字来表达。并以此为基石我们可以构建科学合理的逻辑框架和理论体系。

道德管理是一个整合概念,它表面上是由“道德”和“管理”两个不同的词所组成,但却不可望词生义或顾名思义。道德作为人的精神性的重要机制,它不只是表现为对人类精神关系的协调与控制作用,而且更表现为对人类精神的强大聚合力。“道德管理”一词的本意正是基于道德的这一潜隐性功能表现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道德管理当成“道德的”一种管理方式或管理的“道德化”。如同“儿女同父母的关系”一样,不能因为儿女具有父母的特征,就定义“儿女等于父母”,事实上,儿女都是代表独立的“这一个”。道德管理亦如此,其并不对管理活动中的行为做出道德上的原则规定,甚至也不特别划定行为判断或评价的道德标准,它只是把道德的主体性(或曰精神性)、严肃性和神圣性在一种特殊的关系价值转换中予以弘扬,即通过构建“物质动机--道德动机”的转换机制,揭示各种精神关系中存在的内在联系,实现对人的道德心理活动的合理调控和利用,以促进我们在管理的参与过程中始终保持正常积极的精神状态。

据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道德管理不是管理道德化的简单表述,也不是道德的管理方式的抽象陈述,而是对传统理性管理和现代智慧管理的一种抽象契合,是对人类精神关系及其作用的价值陈述。

第二、道德管理的作用在于把人的精神状态调控在正常和最佳境界,使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理性思维和精神需要能够处于一种积极的或亢奋的活跃状态,从而保证人的精神力量稳定在道德控制的背景中。

第三、道德管理理论要求人们从道德的视角认识人的潜能或智慧能量,并把它看成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力资源,继而实现把人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把对人类智慧的非道德性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

由此,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强调实施道德管理,其本义就是强化人性管理意识,以生为本,充分发挥、调控和合理利用大学生的精神性。其最终目的,就是利用道德的力量,调整大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自豪感、使命感、主人翁责任感,使分散的各种精神力量整合为统一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从根本上保障德育工作质量上的正态转换。

三、道德管理的打造与提升途径

毋庸讳言,从道德的视角去梳理高校传统的德育工作,可以发现由于缺乏伦理关怀而面临困境,出现了“疲软症”,严重影响了其教育功能的发挥。一方面大学生的物质期望值“跨台阶式”地增高,不断出现阶段性的“高原期”,焕发不出高尚的精神意识;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主人翁意识的逐渐淡化和失落,高校德育工作很难形成健康的动力激励机制和权力制衡系统,自然也就促成了大学生患上“政治虚弱症”和“精神涣散症”。因而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动力系统功能减弱陷入伦理困境,出现这种“精神疲软”的直接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发--利用”这一思维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出现管理思维的故障所致。

我们把高校德育工作陷入伦理困境的原因归结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观管理思维故障来反思,仅仅只是为了更明确地说明: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理智地反省自己,以便改进管理模式,自觉地走出“硬性管理”的峡谷,迈向道德管理的新境界。笔者认为,其行为指针主要有下述三个方面:

(一)从道德的视角认识大学生的潜能

以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把管理思维定格在这一点上又是不够的。道德管理动机的形成通常情况下是基于对人的潜能的完整认识。现代科学揭示,人的智能、智慧、智谋只用了10%,还有90%的潜在能力末被发挥。高校德育工作者如果能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深知浪费潜能资源的非道德性,自然就会自觉地把受教育者的潜能的“最近开发区”扩延得更开阔些。树立这种观念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能正确地认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把大学生真正当成教育服务的主体,进而使整个管理过程民主化、道德化,实现大学生精神性的最大效能开发。

(二)正确掌握管理激励的调节技巧

在高校德育工作管理活动中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尽管我们懂得激励的作用,知道激励手段的内容,也在实际上采取了各种激励手段,但效果并不象所希望的那样令人兴奋,甚至看不到什么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从管理本身来看或许是对激励调节不当所致。简单的道理就是如果激励对象的心理状态、能力发挥状态、生活条件等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激励手段仍是实行“多年一贯制”,就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大学生的主观和客观方面的种种错综复杂的情况,自然也就不会收到激励的预期效果。因此,我们在德育工作中既要做到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又要把握激励手段的量,调节的作用就在于找出合适的“度”,任何偏重、轻视激励以及手段上的闪失,都会直接导致激励失去其效力。

(三)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道德信任度价值

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精神积极性,就必须使受教育者对管理者持一种友好欢迎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高校德育工作者自身道德品质的信任度价值高低。信任度价值高,则他的管理指示无须每次都重新经受道德考验,相反,即便管理者十分精通自己的业务并且孜孜不倦地工作,然而怀疑他的道德纯洁性也会使其威信扫地,自然谈不上其指挥的效率。企图用压制甚至恫吓来维持工作局面,不仅会使受教育者造成对高校德育工作者决策的消极态度,例如不诚实和增强戒备心理、使人丧失信心和主动精神,而且这种做法的道德危害也是很明显的,必然会造成受教育者与管理者越来越疏远,和集体越来越对立。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确立自身的道德信任度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8.26

[2]胡锦涛讲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5.1.1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