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期背后隐藏“猫腻”

作者: 时间:2012-11-15 点击数:

试用期,可以说是农民工外出务工通往成功的的一环。孰不知,这当中所潜伏的众多玄机常常让农民工始料未及。具体说来,试用期背后隐藏的“猫腻”一般有以下几种:

陷阱一:先试用,后签劳动合同。

不少农民工在找工作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之前,总要有个试用期,而且往往试用期马上就要结束了,自己也被“炒”了。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有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该法第十九条第四款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不论劳动合同是无固定期限的、有固定期限的,还是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用人单位应当最迟在员工开始为其工作时就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在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之后,双方才可以约定试用期,而不是在试用期满后再签订劳动合同。也就是说,不存在单独所谓“试用合同”,试用期包含于劳动合同期限内。同时《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陷阱二:以见习期代替试用期。

由于农民工对试用期和见习期的概念不清,有些用人单位就故意用见习期代替试用期,以此来变相延长试用期的期限(见习期的时间达1年以上)。其实,见习期和试用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见习期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新录用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执行的至少1年的考察期限;试用期则是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建立劳动关系后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考察期限。因此,农民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看清楚条款中规定的是试用期还是见习期,谨防上当。

陷阱三:把试用期当作“橡皮筋”。

《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且必须与所签劳动合同的期限相吻合。具体的规定为: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有些用人单位规定的试用期虽然没有超过六个月,但是与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不符,如一年的合同就规定了6个月的试用期;还有的用人单位会在双方约定的试用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以考察不全面等为由,再与农民工续订一个试用期。虽然两个试用期的期限都不高于法定期限,但是前后相加以后就大大超过了6个月,这都是侵害农民工合法利益的违法行为。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权所有  地址:平顶山水库路3号院 邮编:467001 Email:woshixiaobi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