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在向上向善的时代盲目悲观

作者: 时间:2015-12-14 点击数:

春节将至,整个社会一如既往地进入了振奋和期待之中。但不久前连续的雾霾、跳水的股市、承压的实体经济,再加上利用大数据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测,还是让这种振奋情绪当中掺杂了一些忧虑甚至悲观的元素。

除了以上这些直接原因,导致这种忧虑的还有一些更深层次原因。

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越来越多受到市场影响。因此一旦市场波动,他们往往反应敏感,甚至形成连锁反应。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史也证明,市场动荡甚至比战争更容易使巨大财富一夜之间倾覆。

二是随着媒体高度发达,人们获得信息更便利,也更容易受到媒体报道影响。消极事件、负面新闻往往容易在海量信息中凸显出来,吸引人们眼球。而在因此产生忧虑等负面情绪后,更多人不是去选择积极消息,而是寻找其他消极信息以强化自己的认知判断。这就形成了媒体报道与消极情绪相互增强的结果。

三是后现代情绪为消极情绪的蔓延和增强提供了土壤。尽管我们仍处在高速而深刻的现代化进程中,但后现代文化因素已无处不在。质疑权威、消解中心、忽视历史、怀疑理想信念等文化特征尤其存在于中产阶层以及精英阶层之中。关注当下感受、着眼即时物质、缺少担当持续,使人们的选择更加个人化、短期化、物质化,诱发了更多投机和“搭便车”行为。

很多人喜欢引用狄更斯关于最好时代和最坏时代的那句话来说明这个时代的复杂,同时他们又往往忽视这个时代向上向善的方向性趋势,只纠结于个人的得失、物质的满足甚至瞬间的快感。尤其在当下的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认识和评判的历史尺度,更习惯在横向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他们忽视自己生活环境和国家民族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不自觉地陷入某种自惭形秽的心理困境,因而给失去主体性的认知蒙上了雾霾。

如果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从更长的历史时段来看当下的中国,就不会陷入盲目的悲观或失望,因为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图景中还保留着明亮的色彩,并且经历着过去几千年乃至近代200多年历史中难得的发展机遇期。这是值得乐观和把握的大势,为此我们应顺势而为迎接挑战,而非杞人忧天。

更理性地分析,可以发现多种力量支撑着这种大势。首先是中国经济发展还蕴藏着巨大潜力。庞大而多层次的市场、不断升级的基础设施、完整的工业体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制度自身的调整能力以及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带来的综合性机遇等,都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扎实基础和强劲动力。其次是中国社会的承受力。悠久的治乱经验、对政治动荡的敏感和警惕、过“苦日子”的深切记忆以及30多年经济发展积累的财富等,大大提高了中国社会抵御风险、承受冲击的能力。尽管在各种新问题面前中国还是个学生,但它已经能独立解决难题。第三是中国制度的保障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制度化明显提高,不仅形成一套覆盖各个领域、具有较强行动能力的制度体系,而且对于社会成员的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建立了普惠性的社会安全网。一个国家的制度化水平越高,长治久安的可能性越大。

笔者不禁想起梁漱溟先生晚年说过的一句话,“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如果心中没有雾霾,阳光就无处不在。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权所有  地址:平顶山水库路3号院 邮编:467001 Email:woshixiaobi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