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体会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

作者: 时间:2012-09-17 点击数:

读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有感 崔伟玲

暑期偶然读到译林出版社2003年发行的弗里德里克·A·哈耶克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完成并出版的文集——《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这本书逻辑 严密,且蕴含的哲理深刻而富有革命性,是对我既有知识框架的一次颠覆。苏老师一直在课上强调,不要让业已存在的概念束缚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书中有关社 会科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讨论使我在这方面受益匪浅,达到了锻炼思维的目的,但其中翻译版的文字较为晦涩,读起来还是相当吃力的,到现在才勉强理解个皮毛。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即第一部分“唯科学主义与社会研究”和第二部分“科学的反革命”与第三部分“孔德和黑格尔”,并附有德文版与美国版的前言。简单地 说,第一部分所做的工作是对一般问题的理论探讨,后两部分是对相关观念的历史作用的考察并结合具体实例。哈耶克在序言中曾谈到,对抽象讨论不感兴趣的读 者,完全可以先阅读讨论第二部分,但同时认为,对一般问题的理论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览全文后,确实如作者所言,第一部分的文字虽然抽象难懂,但是 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来说无疑是对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再思考。本则读书笔记就着重讨论全书的第一部分。

首先,就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而言。哈耶克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是物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物或人与人的关系。它研究人的行为,目的是解释许多人的行为所 带来的无意的或未经设计的结果。”。同时,与自然科学相对,“狭义的社会科学,即通常所说的道德科学(moral sciences),研究的是人类自觉的或经过反思的行为,即那些能够称为在不同途径之间所做出的选择的行为,这是一种本质上有所不同的情况。” 作者重点强调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社会现象的主观因素,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客观事实”不同,当涉及到人类的行为时,物只能是行动的人所认为的物,其概 念“都表达着若干(至少是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一是行动或思维的人,二是某种可欲的或想象中的效用,其三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品。”这就意味着,在进行社 会科学研究时,不能将研究对象与其所针对的物或人的客观性质相联系,我们应当注意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主观性,这样做是由于一个事实:“只有人们的知识或信 念,能够成为其自觉行为之动机。”

其次,基于社会科学研究素材的主观性,相应的研究方法必须与只考虑研究对象客观性的自然科学区别开来,这也是全书的核心思想。哈耶克提出,十九世纪上半 叶,“科学”在探索客观世界,特别是自然学科和生物学科上,凭借其特殊的严密性和确定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随后的一百多年中,一直有人试图“对科学的方 法和语言进行奴性十足的模仿”,由此便出现了“唯科学主义”。哈耶克赞赏“科学”在其适当的领域内的价值,同时反对“唯科学主义”生搬硬套,不加批判地把 某些思维习惯,滥用于和形成该习惯不同的领域。继而,哈耶克从“客观主义”、“集体主义”和“历史主义”的角度入手,深刻分析了“唯科学主义”的特点。例 如在谈及“唯科学主义”立场的客观主义时曾说道:行为主义者或物理学至上论者在研究人类行为时,试图用严格的自然科学语言来定义人类对事物的反应。在这其 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趋势,即力图不考虑社会中质的现象,而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榜样只考虑社会中量的、可计算的现象。在第一部分的结尾,哈耶克描述了滥用“科 学”和理性对社会组织方式问题的影响,即工程师和计划者式观点,“他们试图将周围的世界改造成庞大的机器,只要一按电钮,每一部分便会按照他们的设计运 行。”

恰如哈耶克评价“唯科学主义”时所言,“当人们沿着一条给他们带来巨大胜利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时,他们也有可能陷入最深的谬误。”然而,可怕的并不是“谬 误”本身,而是身处“谬误”却不知或知而不改。正是有了像哈耶克一样有责任感的学者,敢于突破传统和既定观念的桎梏,将科学精神、批判精神进行到底,在真 理被滥用而滑向谬误时其重新拉回正轨,人类思想因此才有了进步的空间和灵魂。所以,科学的反革命应该理解为科学的再次革命,这次它的对手,不再是愚昧而是 对科学理性的滥用。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权所有  地址:平顶山水库路3号院 邮编:467001 Email:woshixiaobi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