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萨特《自欺》后感 卫岩伟
萨特在谈及自欺时,定义自欺这个对于自我的欺骗包含的两个动作:第一对真情的知晓,第二对真情的隐瞒,必然同时完成在一个瞬间,这过于机械,明显,一个真 实的自欺动作是具有渐变性质和模糊性质的,是超越了瞬间,连接着的一些片段,任何非黑既白的推论都显得苍白武断过于学究,对真情的知晓,这个知晓不意味着 时时知晓,刻刻知晓,这个知晓是随着时间地点情景化了的知晓,联系佛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其实指出的就是:对人们当下的自以为的知晓的怀疑,提出对变化的重 视,佛洛伊德真正的贡献在于说明任何人的知晓都是流动着的,无法静止恒定的,难以用当下去确定的。当下是个时髦的词语,现在是人是狗都热切地去拥抱它,但 早晚有一天也会人走茶凉。
所有的知晓因此难免有区分,毕竟不同主题不同时刻个人感情卷入也有不同得出不同结论想来必然,那么探讨这个心理问题岂可如此想当然地把自欺简单机械地圈定 成:自我知晓了再去对自我隐瞒正是一个不合乎理念的悖论,那么这样圈定式的探讨就变成了哲学的诡辩,逻辑固然通顺但终究毫无创见,我是说毫无创见,历史也 不可能对这样一个说法给一个过高的地位。他说意识的存在就是当下对存在的意识,然后立刻引述自欺就一定意识到了自欺,请问这样完美的意识实际如何操作?每 一个当下仅能把握当下,这个当下无权包含下一个当下,那么先生通篇的文章人们又应用哪个当下的意识才算通通理解呢?自欺不是一个立刻的明证,它是一个反 思,是一个回头给自己的定性,是一个过程,不是简单到可以用“意识到”来定义的东西,甚至它不是对自己说谎,它是对自己矛盾行为的一次总结。先生连自欺的 心理分析都做得不够充分,岂可惶论自欺,岂可大摆逻辑阵法以为求得真经?是存在主义还是改头换面的机械论呢?存在主义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诡辩,结果导致 哲学疑问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扑朔迷离,再说了,他用逻辑否认潜意识,显意识,否认那几个心理学的词汇毫无意义,只让人觉得过于死板,佛洛伊德本意提供的是 一种经验说,一种实用说,一种角度窥测科学的学说,(作为医生的佛洛伊德纯洁一点是没有野心去确认自己思想在哲学上的地位的,当然佛洛伊德后期对个人历史 地位过于看重,导致理论过于扩散,反倒失去了早期的灵气)也就是说,是否存在潜意识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这个概念用来解释“我”与“我”自身的矛 盾,达到了一定效果的,重要的是它的方向没有偏差,虽然精确有待于后人的努力,但它已经不争地成为了一个显著的历史标的物,先生也就如此罢了,顺便我倒乐 于看见您的存在主义有一天能用相同的理念干脆把“我”与“我”自身存在着矛盾也证伪,证明人内心没有矛盾,没有挣扎(存在主义早早宣扬了人是能够对自我存 在提出否定的存在,既然对自己学说宽容留着活路,为什么不放别人一条生路?哈哈,纯属玩笑)
另外波普这个人,真让人觉得诡辩的可怕,逻辑其实并不代表真理,但很多哲学人士,把能言善辩发展成一门科学,长远地去看,毕竟没什么太多作用,时间自会说 明一切,后人自会抉择,我就不多说了,说多了也是无用的诡辩。有些人的哲学竟然比科学恢弘复杂得多,为什么?不是哲学真的那么深奥,而是哲学带上太多人的 烙印,哲学有时候太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