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市场决定”和“政府作用”

作者: 时间:2014-07-09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央《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确定了改革的总目标和路线图。认真学习中央《决定》,全面理解“市场决定”和“政府作用”的统一关系,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曲解误解中央《决定》,造成思想混乱,就是误导改革。在我国学术界,有些经济学家坚持“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的思想路线,他们在“市场决定”上大做文章,对“政府作用”轻描淡写,甚至否定政府作用,应该引起重视。本文发表几点意见,供读者参考。

一、“市场决定”和“政府作用”是互相联系的

市场经济有“两只手”: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和看得见的手(政府调控)。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只有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两只手”作用,才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中央《决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是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互相配合,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又要发挥政府领导作用,才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吴敬琏先生发表文章《我们站在了历史的入口》(《人民日报》2013.12.30)。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匪夷所思,“历史的入口”在哪里?只有天知道。文章说:中央《决定》的一个重要亮点,是针对过去十年改革方向大争论的核心问题,即“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断章取义,曲解中央《决定》。中央《决定》一句话包括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两个方面,吴敬琏片面地强调“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只字不提“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只手”变成了“一只手”,就是西方经济学所说的“孤掌难鸣”。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一个极端是政府决策的命令经济,一个极端是市场决定的市场经济。“当今世界上没有一个经济完全属于上述两个极端之一。相反,所有的社会都是既带有市场经济的成分也带有指令经济成分的混合经济。”“每一个有效率并且讲人道的社会都会要求混合经济的两面——市场和政府同时存在。如果没有市场或者没有政府,现代市场经济运作就会孤掌难鸣。”吴敬琏是著名经济学家,精通《西方经济学》,为什么片面强调“市场决定”而否定“政府作用”?原因何在?他在《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中说,30年的改革形成了“半统制、半市场”的过渡性体制格局:国有经济仍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政府仍然发挥主导作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到位,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国有企业私有化,私营企业自由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是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的观点。

“过去十年改革方向大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还是照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不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不是起全部作用。有些自然资源和公共产品具有固定性和公益性,关系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必须由政府决策配置,不能由市场决定。例如:国家自然保护区、国防军事基地、公共交通设施、城市规划建设、农村耕地保护等。亚当•斯密也认为,私人产品由市场配置,公共工程由政府配置,并非市场决定一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能搞私有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有些经济学家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只讲市场决定,不讲政府作用;鼓吹市场万能,就是误导改革。

二、“市场有效”与“市场失灵”是同时存在的

市场有效率,就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谁也不否认。如果市场没有效率,就不会长期存在和发展,中国也不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关键在于,市场有效率,只是一方面(正面),另一方面(反面)就是“市场失灵”(无效),谁也不能否认。如果市场没有失灵,就不会发生经济危机。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市场有效”的一面,也要看到“市场失灵”的一面,才能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防止发生经济危机。

高尚全先生发表文章《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体现市场经济规律》(《人民日报》2014.3.26),文章说:“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政府配置资源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这是主观偏见,误解中央《决定》。历史事实证明,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市场有效”(正面)与“市场失灵”(反面)是同时存在的,不能片面强调“市场有效”,忽视“市场失灵”。“市场失灵”表现在很多方面:生产过剩、需求不足,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等等。西方经济学承认:“经济危机是产生非效率的根源之一。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美国的总产值几乎下降了25%”。 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引起世界金融风暴,世界各国在劫难逃,也是“市场失灵”的集中表现。正因为存在“市场失灵”,才需要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失灵”。西方经济学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高经济效率(效率),增进分配公平(公平),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稳定)。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政府作用受到私人资本利益集团的限制,很难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难免发生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吸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央《决定》指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上述政府职能内容很多,真正做到是不容易的。只有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才能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高尚全认为,“政府配置资源效率低下、浪费严重。”事实根据何在?他举了两个例子:“上世纪50年代,辽宁省沈阳市有两个相邻的工厂,一个叫沈阳变压器厂,一个叫沈阳冶炼厂。变压器厂需要大量的铜,冶炼厂生产铜,但企业没有自主权,产、供、销都掌握在政府手里。沈阳冶炼厂生产的铜由冶金部调往全国各地,沈阳变压器厂需要的铜由一机部从全国各地调到沈阳。一墙之隔的两家企业,由于不能直接交换,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极大浪费。1956年夏天,上海出现高温天气,企业想购买鼓风机降温,但要经过7个上级部门审批,待最后一个部门审批完毕,夏天也过去了。”上述两个例子(高文多次使用)只能说明计划经济有缺陷,不能证明政府决策无效率。例如:大庆油田、上海宝钢、长江大桥、三峡大坝、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环境保护、民生工程(保障房建设)等等,都是政府决策的资源配置,难道都是“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市场有效也有失灵,政府有效也有失灵。高尚全片面强调“市场有效”和“政府失灵”,不符合辩证法。“有效的市场”与“有效的政府”相结合,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

三、资源配置的目标是效率和公平

资源配置就是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是:“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资源配置的基本目标是效率和公平,即生产讲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分配讲公平,保持社会稳定;公平与效率互相联系、相辅相成。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可能提高经济效率,但是不能实现分配公平。因为市场竞争规律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强者成为千万亿万富翁,弱者陷入生活贫困之中。以股票市场为例,股份公司上市圈钱,产生多少亿万富翁。中小股民投资炒股,大多数人损失惨重。主流媒体经常提醒股民:“股市有风险,入市要谨慎。”风险从何而来?来源于股票市场的投机性和冒险性。在我国学术界,有些经济学家只讲效率,不讲公平。他们说,“经济人”是自私的,私有制符合人性,私营企业效率高,国有企业效率低,改革就是私有化,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自由主义的胡言乱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国家计划(规划)为指导,共同富裕为目标。

邓小平说过: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括三层含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讲的是生产力(效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讲的是生产关系(公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讲的是生产目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邓小平还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过大,还没有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相对过剩,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主要原因是:分配不够公平,贫富差距过大,引起人民群众不满。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四、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同富裕是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也是资源配置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中央《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邓小平说过:“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江苏省华西村、河南省南街村就是共同富裕的先进典型。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鼓吹私有化、自由化,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甚至发生经济危机。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对劳动者是公平的,对老弱病残者是不公平的。按资分配可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对投资者是公平的,对无资可投者是不公平的。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资分配,都会带来收入差距,但贫富差距过大是不公平的。例如,国有企业老总年薪百万,引起人民群众不满。上市公司老总年薪千万,引起民愤。胡润财富榜显示,2013年中国亿万富豪有6.45万,千万富豪105万。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富豪榜”与“贫困线”是两极分化的表现。基尼系数突破警戒线(0.4)是“政府失灵”的表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人民群众的要求,政府必须高度重视。2013年2月3日,国务院转发了三部委(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主要目标是: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秩序明显改善,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上述四个目标包括内容很多,概括起来就是: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三部委《意见》公布已经一年多,关键在于抓落实。

三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利的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各项养老保险参保达到7.9亿人。但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党的十八大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决定》进一步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住房保障供应制度,以及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消灭绝对贫困现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保障体系全部覆盖,保障标准公平合理,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感到满意。

改革开放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增强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权所有  地址:平顶山水库路3号院 邮编:467001 Email:woshixiaobi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