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思政课,“很多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甚至学术会议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明国说,“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在下面交头接耳,或玩手机、看其他书。”
“移动互联技术让海量信息无孔不入,迅速占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思政课上涉及的不少知识可以从很多渠道方便地获得,易得就会不珍惜。”“思政课知识体系是横向的,学生早听可以晚听也可以,所以学生会觉得不听也可。”“老师照本宣科、哗众取宠、随意解读、只重形式”……这些是教师和专家们总结出的当前高校思政课“不少上”和“上不好”的原因。
那么,思政课不好上,怎么破?
近日,记者在走访北京的高校时发现,不少思政课老师已经在破解这个难题上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老师要学会“放低身段”
“有一次,我给学生上‘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从学生的表情中我就看出他们的排斥。”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秀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采访时说。
“大学生心里藏着两‘奇’,一个是‘好奇’、一个是‘猎奇’。”张明国说,这是大学生正常的心理特征,当前自媒体上的很多信息正好符合了大学生的“好奇”和“猎奇”心理,如果思政课老师都“板起面孔”的话,再科学的知识、再完美的理论、再重要的思想也无法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
“亲其师而后才能信其道。”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思政课教研部主任魏启晋说,为此,很多思政课老师试着在教学形式上进行突破。
魏启晋介绍说,学校有一位思政课老师,结合思政课内容和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设计出了与思政课内容相关的桌游,并在学生中组织了桌游比赛,不仅大大增强了学生们对思政课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热情。
“我们学校每个思政课老师都会熟练地使用视频编辑、剪辑的技术,”魏启晋说。因为思政课老师并不是总能找到现成的视频资料,而且每个老师对视频的使用也各有差别。
与其漫天找现成的资料,不如自己动手。“比如在讲到‘为人民服务’的时候”,魏启晋老师举例,老师们就找来电影《张思德》的资料,自己动手剪辑相关视频放给学生们看。
在讲到马克思主义是为大多数人求解放的理论时,魏启晋发现,《国际歌》最能直观地诠释这种精神,于是就唱给学生听。“很多学生课后晒朋友圈,说‘我们的政治课很欢乐’”。
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这些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教师心态的变化。“老师要学会放低身段。”魏启晋说。
思政课老师还要“做个导演”
虽然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非常重要,“但注意教学的基本技能只是初级阶段,真正的高手是‘无招胜有招’。”冯秀军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