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堂有温度的思政课

作者: 时间:2016-11-14 点击数:

提起思想政治理论课,你会想到什么?是艰涩的专业名词,还是深奥的理论?如今在高校内外,认为思政课“冷冰冰”的人不在少数。事实上,思政课也可以上得很有温度,关键看高校是否有态度。

改革创新的态度。你能想象物理学家走上思政课讲台时,课堂会是什么样?不久前,著名物理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给学生上了一节思政课。100多张ppt,近1000个知识点,17本参考书目,75分钟演绎……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讲起,张杰用严谨的公式推导,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自信从何处来”。

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往往“两张皮”,不能融会贯通。而今的上海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华丽转身——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所有课都上出了“思政味”,所有老师都挑起了“思政担”,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正在构建。

可以说,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孤岛化”窘境,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上海的探索,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本。在改革创新中,思政课变得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有效果。

与时俱进的态度。信息芜杂、观念多元的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课题。尤其在新疆,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还直接关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在此情况下,通过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

目前,思政课的学生主体为“95后”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善于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期待也有困惑。然而,有的思政课教师没有认识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之于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促进、推动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因为理论的正确性和先进性而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和传播。这样的方式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不起来,思政课应有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事实上,当前时代背景虽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难度,但同时带来的科技手段也相应增多,关键看你是否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譬如在华南师大,官微“晚安华师”“紫荆青年”拥有2万多粉丝,天天刷爆朋友圈。教师们用年轻人的表达方式,将传统枯燥乏味的“说教”变成时尚亲近的“微产品”,牢牢守住“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说,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研究式、讨论式、辩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历史观、价值观教育有机融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和热情,思政课就会有生动的面孔,鲜活的表情,就会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权所有  地址:平顶山水库路3号院 邮编:467001 Email:woshixiaobi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