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李全胜老师俨然成了学校万余师生的“网红”,众多的老师和学生纷纷为他的一幅“思维导图”点赞称好。
老师们平时谈议最多的是思政教改话题,都说思政融入及课政创新难。但李全胜老师的“一条鞭法”则显得灵活好用,特别是他这次运用“一条鞭法”分析的关于封校抗疫与思政教学策略的“思维导图”,使人一目了然,很受启发,一看就懂、一用便灵。而李老师运用“一条鞭法”教学收获的学生“粉丝”则更多,学生们在钉钉群、微信群等留言最多的是“为李老师点赞!”“老师的课生动、有趣”,“有思辨、有深度”,“老师听课学会了找门道”,“解决了很多想不通的困惑”,“明了做人做事的道道”,“终于懂得了要两条腿走路”,“学会看前提,真是太重要了”等等。
进入3月份以来,受疫情多点散发、传播快的影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全省大部分高校一样,遵照省教育厅和属地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进入了封校抗疫状态,昔日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也纷纷转入线上网课模式。高校本来师生人员高度集中,正常校园学习、生活、管理、服务等模式的突然改变,由此给人们带来很多不适和现实挑战。
上级要求,“校园封闭不停课、不停学,学生上课学习全部由教室、实训室分散到每个宿舍,转入线上教学,并要确保教学质量不降低,而且,还要严格落实学校的防疫措施。”如此一来,上课组织,加上五天一轮的全员核酸检查、各类学生身心状况摸底等,需要做大量的动员、管理、服务等工作,一点也不能疏忽。李全胜老师所在的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黄颖辉书记介绍说“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推动和保障线上教学质量,做好学生思政工作,我们组织了全体老师进行研讨。视频会上,李全胜老师作了重点发言,他用“一条鞭法”将发言内容以思维导图形式,对疫情防控封校背景下的思政课政教学策略作了介绍,并在会后将图发在群里,没成想得到这么多老师的认可。”
所谓的“一条鞭教法”,用李全胜老师的话说,“这绝不是心血来潮,即兴发挥”,而是基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对立统一律”和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一阴一阳之谓道”,创造性转化而来的“阴、阳、前提三要素辩证分析法”,是一种带有传统特色的思维工具,具有分析处理一切问题的普适性、便利性,故简称为“一条鞭法”。又因为其LOGO就是太极图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为学生所掌握使用,所以极具亲和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坚定马列信仰都具有很大帮助。
李老师形象地用苏轼的一首充满哲理情趣的《琴诗》作了诠释,“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正像诗中描述的那样,要想获得美妙的琴声,仅有琴或手指都是不够的,必须是“琴、手指,以及会弹奏等前提条件”同时具备才行。同样,要把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中去,也离不开教学情景的设置。这种把矛盾的双方,以及矛盾存在和转化的前提条件三要素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并贯穿教学始终的方法,就是“一条鞭法”。根据这种方法,教书和思政育人,在特定教学情景下展开,就像人迈动“两条腿”一样自然融合起来。

在这次突如其来的封校抗疫形势下,许多师生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思想认识问题亟待解决,李老师运用他的“一条鞭法”,从“决策者(阳)、具体决策(阴)、决策者所站的高度以及对信息的综合把握(大前提)”三要素谈起,指出了学院上下要认识到彼此是命运共同体、封校背后是对师生的爱护这一实质,相互理解,从而树立大局意识,增强自律意识和抗疫必胜的信心。先解决好老师自身的认识问题,再应对处理好学生思想上的各种情况。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安排好自己封校期间的生活。同时,建言学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助力抗疫和正常教学的顺利开展。
“疫情在变,初心不变。有想法,还要把想法转化到大家的课堂里去,才能奏出新形势下美妙的琴声。”对此,李全胜老师从如下六个方面作了详尽的阐述:
正心第一, 树立命运共同体观
教师要首先做好自己的思想认识工作,要首先认识到决策者所占的高度和对信息的综合把握是值得信任的,从而为接下来的服从和执行打好基础。要明确和强调封闭学校的实质是对师生的关爱,从而消除彼此思想上的对立情绪。要意识到大到国家,小到单位、系部乃至一个宿舍集体,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有着利益的一致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而培养家国情怀,对集体事务的关心和责任担当。要有看齐意识。要向觉悟高、行动快、奉献大的抗疫模范看齐。
大局意识,要求执行不打折扣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系统论要求人们,要把事物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告诉人们,整体、大局对部分和局部有着制约和规定作用。因此,树立大局意识是要求人们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个人事情和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
(1)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
有了正确的决定,还要有一群有着大局意识的人来执行。教师和党员作为人群中觉悟和素质相对较高的,应该自觉起带头示范作用。这也是学院第一时刻成立抗疫突击队的依据,而且,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2)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胜利的保障。
俗话说,关键时刻见真章。《党章》也明确规定:“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这是政治要求,也是政治纪律,大家都应该有这方面的“看齐意识”,在服从、执行上级决定方面不打折扣。因为,我们的努力最终还是为了广大群众、广大师生谋幸福的。大家好了才是真的好。所以,责任担当,真的义不容辞。在这方面思想认识上决不能含糊。
守住底线,培养自律的品质
封闭校园,自然会对个人生活和自由活动带来一定的不便。有想法,有意见,甚至有情绪都是正常的。但为了大局和校园秩序,也为了早日战胜疫情,还大家一个自由呼吸的天空,想不通时忍一忍也是必要的。但不能不看场所、对象乱发言,尤其不能当着学生的面吐槽自己的不满。要知道,负面情绪往往很具有传染性,这对抗疫想要达到的效果是背道而驰的。而且,越是危难时刻,教师作为学生心中的长者,也越具有“主心骨”“定盘星”“压舱石”的作用。实践证明,自律才是达成自由的必经之路。因此,要多传播正能量。我们提倡:
(1)守住自己的底线,管好自己的嘴。
管好自己的嘴,就会恢复头脑的理性,就会有效避免问题的扩大化,就会找到“冲动念头”之外更好的“解决办法”,就能减少矛盾,营造和谐氛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许多人与人之间、家庭内部之间、单位同事之间的种种交流障碍,交流后遗症都是不善于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的。这也是西游记里铁扇公主的宝扇为啥藏在舌头下面的秘密。这张嘴管不好,便是煽风点火者。用得好,则风调雨顺,日和景丽,五谷丰登。
(2)要教育我们的学生,有问题学会通过合适的渠道反映。比如,饭菜质量不好可以向服务人员诉说,向值班教师和领导反映;大家都用手机上课充电不便可以向辅导员、战线领导、后勤物业反映等等。
(3)自律是我们达成预期目标的基石,也是一切优秀人士共同的品质。要通过故事、树典型等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比如:没有紧箍咒,孙悟空就可能成不了斗战胜佛。毛泽东抽烟,但得知蒋介石不抽烟时,在重庆谈判期间一根未抽。刘伯承眼睛受伤,得知打麻药会影响大脑思考时,坚决要求直接手术等等。去年疫情时,有些同学上网课信号不好,就披着雨衣到外面蹭别人的,以保证听课学习不间断。这方面的事迹不一而足,要多看、多学习,做到心中有数,讲起来才能如数家珍。
润物无声,打造育人新环境,产生熔炉效应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环境好了,每个进入到其中的人,都会自动受到洗礼,矫正自己的言行,就能潜移默化的获益。而好的环境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打造,就如同唐代刘禹锡的陋室,杜甫为秋风所破的草堂,黄浦江边的军校,延安贫瘠土地上黄炎培与毛泽东对话的窑洞等等。没有文化氛围的校园,如同没有好水的池塘,是没有灵魂的。
古人有言“与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与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历史上最著名的孟母三迁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如何在校园封闭情况下,营造一个新的育人环境,很值得大家重新思考,也是当务之急的事。他建议从德智体美劳角度,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营造一个具有熔炉效应的育人环境,比如:
(1)开展学家训,评比文明宿舍等活动。将各种可操作的家训落在实处,将宿舍营造成一个个温馨的小家庭。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等。
(2)以文化人,开展疫情期间读一本好书活动。可以是诵读、抄写经典和诗歌,也可以是分享读书心得、观影心得等。培养大家身上的“静气”、内心里的“涵养”、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3)抓住封校机会,培养大家的一技之长。可以引导大家学练八段锦、选修太极拳、少林拳、插花、茶艺、编织、缝纫、社交礼仪、飞无人机,也可以有组织地开展线上教学培训绘制插画、学做家常饭、开展防疫演讲、急救常识普及,举办各种不受场地限制的线上辩论赛、露天小范围趣味活动等。
(4)封校期间,以宿舍为抓手,培养相互关爱意识。如,民主选举或轮流做宿舍长,开展早晨起床叫醒、上课提醒、生活随时警醒(如天气骤变,及时增衣。晚上劝诫不要熬夜等)的大姐姐、大哥哥式“三醒”担当活动及奖评。
有了合适而有趣的各种活动,学生们的注意力和精力便有了方向,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舒缓了心理压力,又服务了抗疫总体要求。保证了大家开心顺利地度过这一困难时期。
培养好心态,让生活充满阳光
事实证明,一个人心态好了,不但免疫力强,而且,应对复杂问题的耐性也会增强,同时能够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相对也会显得“容易”很多。
面对疫情封校,我们保持好的心态,并不是盲目的,因为:
(1)是相信党和政府,相信各级领导的处置能力。我们已经有了与新冠疫情作斗争的认知、经验、办法和医疗手段。
(2)病毒传播需要的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封闭校区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举措,同时,在学校这个集体环境当中按时作息,适量运动,充分休息,就能提高我们的免疫力。相信人人服从管理,疫情很快就会过去。
(3)教育学生“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要经得起生活磨练,增强抗疫信心。
(4)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就一定会在这些抗疫的经历当中学到更多人生宝贵的东西。
(5)人要学会感恩。封校以来,有那么多的老师克服了家里的种种困难,来住校为大家服务;又有那么多的集团兄弟单位给大家送配餐;又有那么多的志愿者跑前跑后地奉献着;又有那么多的辅导员日日夜夜地为班级每一个学生操劳;又有那么多的家人在为我们嘘寒问暖…。“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大家应当沉下心来,好好地珍惜这段生命时光,把自己照顾好,把身边同学照顾好,把自己的学业照顾好。当个抗疫新形势下的“新三好生”。老师们要经常给学生讲讲孟子那句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教育同学们通过今天踏踏实实地积蓄力量,获取来日的厚积薄发、一飞冲天。投身到祖国伟大的复兴事业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
群策群力,我们能做得更好
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就会找出更好的管理方法。李老师还建议:
(1)加强校园文化的打造。文化是最能养人的,因为,她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软实力”。是教育获取更持久、更大回报的秘密,也是一个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而许多工科院校恰恰最容易忽略这一点。要虚实两手抓,就像思想工作抓好了,一切问题往往都会迎刃而解一样,决不能只务实,不“务虚”。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反过来说就是“偏阴偏阳谓之病。”
(2)“以礼塑人”,要把学生疫情期间校园排队的生活习惯保持下去。比如,今后进入校园行走、乘坐电梯、上下楼梯、打饭、购物等等。“不学礼无以立”,推而广之,进办公室敲门、走路靠右行,见长者点头问候等,这都是生活起码的礼仪,“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事实上,有一个受约束的心,习气和情绪就会消减,智慧就会自然呈现。这对学生的成人成才都会有很大帮助的。
(3)加强网络服务,保证网络顺畅,助力网课质量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