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我校资源开发学院师生团队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中再获金奖,充分展现了我校学子朝气蓬勃、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是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成果。为弘扬金奖精神,近日,学校各院部纷纷召开专题会议,主动对标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设置,以实际行动将金奖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技能培养每一环,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凝聚起磅礴力量。
一、机电工程学院召开“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精神”专题学习会议
近日,机电工程学院召开专题学习会议,围绕资源开发学院师生团队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再获金奖的卓越成果,深入开展“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精神”学习讨论,并结合学院制造与工程技术赛道实际,找差距、明方向、定举措,全力推动金奖精神转化为育人与竞赛攻坚的实际成效。

会上,学院负责人系统梳理了学院在备赛方案制定、技术攻关、团队管理等方面的现有基础,明确指出,对标金奖团队,学院在制造与工程技术赛道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增材制造赛项中,仍存在相关短板,必须以“破题、破冰、破局”的新思路转变工作模式,将金奖精神深度融入师生培养与赛项攻坚全过程。
会议明确,一要聚焦“短板补齐”,针对机器人系统集成(多机协同调试、故障快速排查)、增材制造(材料工艺优化、后处理精度控制)等薄弱环节,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台账—验收标准”闭环机制,由专业带头人牵头每周召开攻坚会,抽调骨干教师组建“技术支援小组”开展分层指导,确保3个月内完成核心短板整改。二要强化“重点攻坚”,发挥“教学名师”“双师型”教师优势,联动合作企业技术专家与资深竞赛教练,组建“制造与工程技术赛道备赛专班”,分设机器人系统集成、增材制造两个小组,制定“基础层学标准、提高层攻技术”的分层备赛计划,改造实训车间为“国赛场景化赛场”,每周开展1次模拟竞赛以赛代练。三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推进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对接,将真实技术需求融入备赛与教学,在工业机器人技术、增材制造技术等课程中推行“国赛标准教学”,同步推进模块化课程开发与活页教材编写,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常态化。四要加强作风能力建设,以金奖团队奋斗故事为素材开展 “每月励志讲堂”,引导师生锤炼“迎难而上、善作善成”的意志品质;依托“双高”建设、教学团队等项目资源,将赛项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定期组织教师参与行业新技术培训,确保教学内容与赛项技术要求同步更新。五要优化“团队建设”,完善教师与学生备赛梯队,推行“老带新”结对帮扶机制,邀请有竞赛经验的教师分享实战技巧,提升团队应急响应与技术攻关能力。
机电工程学院将以此次学习活动为契机,持续对标金奖团队,以“补齐短板、理清重点、能力作风”三大攻坚任务为核心,全力冲击制造与工程技术赛道国家级赛事奖项,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机电力量。
(供稿/机电工程学院 图片 撰稿/孔令雪 编审/马金 责编/宋婷婷 审核/李创起)
二、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召开学习“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精神”暨备战职业技能大赛动员会”动员会
9月19日,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在人工智能产业学院305教室召开学习“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精神”暨备战职业技能大赛动员会。学院负责人、全体指导教师及省赛备赛学生齐聚现场,共同汲取榜样力量,明确备战方向。

会上,全体人员集中学习了资源开发学院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金奖的宝贵经验。该获奖团队在学校全方位保障、教师专业化指导与学生顽强拼搏的合力支撑下终获殊荣。团队特别分享,赛场比拼不仅是技术功底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的考验,“敢于突破尝试、直面失败挑战、实时动态调整”的竞技心态,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所在。
以金奖团队经验为蓝本,学院对2026年世赛备战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将围绕2026年世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两大核心赛道展开深度研讨,初步敲定备赛师资团队组建、选手选拔的时间表与路线图,计划于本月内启动首轮选拔工作。
会议要求,备赛选手训练环节必须践行“真场景搭建、真任务拆解、真实践落地”模式,以高标准摒弃形式化,筑牢技术根基。会议进一步分析世赛评审规则指出,技能水平虽是核心指标,但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及成果的创新应用价值同样占据重要权重。结合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学院将依托“全员AI大赛”平台深化赛训融合,推动备赛项目向“实用性与创造性并重”升级。
针对备赛保障,会议强调,指导教师需全力投身团队建设,细化阶段目标,坚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理念,持续推进“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改革。同时明确,需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将竞赛中的技术突破、经验总结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以赛促改、以改强教、以教提质”的良性循环。
此次动员会既完成了世赛金奖精神的深度传递,又明确了备战的具体路径,有效凝聚了师生共识、提振了备赛信心,为学院积极参与下一届世赛、提升职业技能竞赛整体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供稿/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图片/周昕 撰稿/韩亚芳 编审/马金 责编/宋婷婷 审核/李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