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集团主办的高职院校,平职学院可溯源至1956年煤炭工业部创建的平顶山煤矿学校。自成立以来,平职学院始终与集团发展同频共振,累计为集团及国家煤炭事业输送优秀毕业生10余万人。该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等荣誉。
锚定产业布局:
建强专业集群 筑牢服务根基
该校深耕煤炭产业沃土,紧扣集团产业布局,构建起“两高两特三骨干”专业群体系,以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以应用化工技术、智能开采技术特色专业群为核心,以计算机应用、建筑工程、汽车维修等骨干专业群为支撑,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面对行业智能化转型浪潮,该校积极布局实践育人平台:2007年建成全国首个模拟综采工作面;2014年累计投入2.5亿元、调拨生产设备360台(套),建成全国涉煤高校首个教学矿井;2018年再投3000余万元升级改造,建成全国首个校内煤矿智能化开采工作面;2020年智慧调度指挥中心、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全面落成,实现“设备一键启停、井下无人值守”的智能矿井教学场景。2021年,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法为组长的专家组鉴定确认,平职学院实训基地为国内首个智能化煤矿实景教学培训基地,建设水平达国际先进。
依托优质平台,该校推动智能开采技术专业纳入全国专业目录,主持制定煤矿智能化开采“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通过国家教育部验收。同时与天通电力公司、首恒新材料公司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成立工匠学院、退役军人学院,构建“百里校区”办学格局。近年来,该校承接全国“双师型”教师培训、集团智能开采高技能人才培训等9800余人次,为煤矿智能化转型注入人才动能。
彰显企业优势:
创新协同机制 激活育人效能
作为企业办学的典范,集团将该校发展纳入战略布局,成立由集团及下属企业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发展战略委员会,打破产教融合机制壁垒。集团领导多次调研指导,强调“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需要世界一流技术工人,培养世界一流技术工人需要一流职业技术学院”,为校企协同发展指明方向。
2021年,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与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聚焦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产教融合平台搭建等领域深化支持,创新企业办职教新模式。这种“会企校”三方联动机制,既发挥了集团产业资源优势,又整合了行业教育资源,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平职方案”。
深化产教融合:
构建命运共同体 实现价值共生
该校立足职业教育定位,构建“应用型本科+高职+中职+成教培训”四位一体办学格局,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在师资建设上,该校建立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双向互聘”机制,打造千人专家资源库和技能大师工作站,吸纳张玮、周先锋等技能大师领衔教学,实现“教师、师傅”角色无缝转换。在人才培养上,创新推行新型现代学徒制,实现“培养—培训、学校—企业、课堂—车间、教师—师傅、学员—徒弟”五个一体化,累计惠及8000余名学生。在标准建设上,牵头制定5项国家级专业标准、1项坦桑尼亚国家技术标准,为巴基斯坦定制煤矿人才培养方案,将行业标准深度融入教学,成为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乘势职教春风:
勇担时代使命 续写发展新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要求,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吹响改革号角,职业教育迎来黄金发展期。作为企业办职教的标杆,平职学院将紧扣集团建设全球优秀的功能材料领军企业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引领地、改革创新示范地、人才培养特色地、工匠名师集聚地、优质资源输出地、社会服务支撑地,为集团高质量发展锻造“技能铁军”,在新时代职教舞台上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原载《中国平煤神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