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当天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人工智能产业学院203室举行新学期“开学第一课”集体备课会。校党委书记毕晓阳出席并讲话,副校长张立方作点评,全体思政课教师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崔小珂主持。

集体备课会现场

校党委书记毕晓阳出席并讲话

副校长张立方作点评
备课会围绕“纪念抗战胜利 坚定民族信念”主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切缅怀抗战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进一步强化思政课教师的民族信念与育人使命。
备课会上,教师张凯丽以“铭记历史 正义必胜”“民族壮举 浓墨重彩”“精神丰碑 永不磨灭”“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为核心维度,带领全体教师重温抗日战争关键历史节点与英雄事迹,在沉浸式回顾中感悟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与思政教育的使命担当。
与会教师围绕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开学第一课’”这一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大家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价值引领路径等方面建言献策,着力以集体智慧打磨优质思政课堂,让抗战精神成为激励青年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
张立方作点评,对思政课教学提出要求。一是夯实教学根基,严把内容真实性关。深耕正史典籍、权威研究成果及新闻联播等官方影像资料,确保授课内容有出处、有依据,坚决规避片面解读与错误信息,让思政课经得起历史与实践检验;二是找准教学定位,厘清思政课与历史课边界。明确历史课侧重史实梳理与事件还原,思政课聚焦价值引领与思想塑造,推动二者互补增效,实现 “以史育人” 与 “以理润心”有机统一;三是活化教学内容,传承伟大抗战精神。通过鲜活英雄故事、经典历史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坚韧不拔、团结御侮的精神内涵,增强情感认同与精神共鸣;四是强化使命引领,厚植学生民族气节。引导学生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奋斗力量,主动认领时代使命,将爱国情怀内化为成长动力。
毕晓阳作总结讲话。他指出,要以此次备课会为契机,推动思政课质量再提升、育人实效再强化。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做信仰坚定的传道者。深刻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育人价值,深入挖掘抗战历史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二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做学识渊博的授业者。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讲好抗战故事、讲活英雄人物,同步加强相关领域研究,以高质量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吸引力;三要站稳思政课堂,做启迪心智的解惑者。坚持“内容为王”,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打造“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的精品思政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四要强化责任担当,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守好课堂主渠道,将抗战精神中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内化为自身精神追求,外化为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实际行动,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毕晓阳强调,当前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伟大抗战精神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宝贵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以此次备课会为新起点,持续加强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走深走实。全体思政课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把每一堂思政课都打造成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民族信念的“育人阵地”。
下一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挖掘抗战精神等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推动红色素材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精品思政课,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青春征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摄影/李雨晴 撰稿/薛鸣 编审/马金 责编/宋婷婷 审核/李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