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6日,学校思政课教师一行33人在校纪委书记杜卫新的带领下,前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河南师范大学,开展暑期实践研修活动。

本次研修包含专家讲座、现场教学、学习研讨等方式。在理论学习环节,全体教师聆听了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占峰的专题讲座,探讨交流了如何把思政课讲活讲好的心得体会。

在现场教学中,全体教师首先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馆内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史料,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历程。从甲骨文的神秘古朴到现代汉字的规范统一,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传承。教师们通过观摩实物、聆听讲解,深刻体会到文字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这将为今后在思政课上讲述文化自信提供更为生动的案例。

殷墟博物馆则带领教师们穿越时空,回到了殷商时期。古老的青铜器、精美的玉器以及刻满文字的甲骨,无不诉说着那段辉煌而神秘的历史。在这里,教师们亲眼目睹了中华文明早期的灿烂成就,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参观林州市红旗渠,更是让教师们深受震撼。在红旗渠青年洞,望着那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的人工天河,教师们仿佛看到了当年林县人民战天斗地、不畏艰难的身影。在红旗渠纪念馆内,详实的史料和感人的故事,全面展现了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教师们纷纷表示,要将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教育学生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在辉县市回龙村,教师们聆听了张荣锁书记的专题报告。张荣锁不仅带领村民凿出了通向外界的路,更凿开了思想上的“闭塞之山”,这让教师们深刻领悟到,“初心使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象为张荣锁们“摔碎药罐表决心”的担当,是党员干部与群众手挽手爬过的每一道山梁;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精神唤醒;最好的思政课,永远生长在祖国的大地上,生长在那些为美好生活拼搏的真实故事里。

焦裕禄纪念园中,焦裕禄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了每一位教师。焦裕禄在兰考任职期间,不顾身体病痛,带领当地群众战风沙、斗内涝、治盐碱,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教师们学习的楷模。教师们纷纷表示,要以焦裕禄为榜样,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刘青霞故居展现了近代女革命家刘青霞的传奇人生。她在国家危难之际,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为妇女解放和民主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教师们从她的事迹中汲取了榜样的力量,纷纷表示要将其融入思政教育,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努力。

开封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原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从远古时期的石器到历代的陶瓷、书画等,教师们在馆内系统地了解了开封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不仅丰富了大家的历史文化知识,也为今后在思政课上讲解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素材。

在参观学习之余,参研教师还利用晚上时间开展研讨交流,探讨如何将白天参观学习的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此次暑期研修活动行程紧凑、内容丰富,为学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与交流机会,教师们拓宽了视野,丰富了教学资源,深刻领悟到历史文化与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把此次研修的所学所感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摄影/杨祁瑞 张媛媛等 撰稿/杨祁瑞 编审/马金 责编/宋婷婷 审核/李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