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充电正当时,特色赋能促发展。近期,学校暑期培训全面铺开,各院部立足学科特色与发展需求,创新推出系列亮点活动,不仅拓宽了教师的专业视野,更为新学期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注入创新活力。
一、文化教育部成功举办课堂教学创新大赛
为推动日常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持续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7月8日上午,文化教育部在人工智能产业学院206室举办课堂教学创新大赛。

比赛现场气氛热烈,参赛教师们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新颖的教学设计,为现场评委与观摩教师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教学盛宴。本次比赛采用10-15分钟无生教学展示形式,要求教师在有限时间内完整呈现教学核心环节。参赛教师们秉持与专业深度融合的教学思路,紧扣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巧妙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创新课堂。有的教师将行业案例融入教学,让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无缝衔接;有的教师借助AI技术搭建师生互动场景,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还有的教师通过诗词解读渗透社会责任教育,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赢得了现场观摩教师的阵阵热烈掌声。
由各教研室主任及省赛获奖教师组成的评审组,从教案设计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教学组织与评价的合理性、教学特色的鲜明度及教学效果的达成度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点评和量化打分。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
本次大赛聚焦教学创新实践,通过精彩的课堂展示,集中展现了教师们的教学风采与创新活力。文化教育部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搭建常态化教学交流平台,多维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供稿/文化教育部 摄影/吴媛媛 撰稿/李寒光 编审/马金 责编/宋婷婷 审核/李创起)
二、艺术学院顺利推进2025年暑期教师培训第二阶段工作
按照学校2025年暑期教师培训工作整体部署,近日,艺术学院立足自身专业特色,针对性制定第二阶段培训方案,力求通过系统培训,全方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为新学期教学工作筑牢根基。

培训围绕艺术学科特性,邀请省级教学名师开展“艺术课堂互动设计”“项目式教学在艺术课程中的应用”等专题讲座,剖析艺术教学难点,分享小组合作、案例教学等创新模式,并组织教师围绕“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课程融合”进行研讨,推动跨专业课程整合,促进教学内容与时代需求接轨。
为保障培训实效,学院明确三项工作要求,一是强调纪律性,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培训,严格遵守培训纪律,准时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二是突出互动性,鼓励教师主动参与交流,结合教学实践分享经验、提出见解,以思维碰撞推动培训深化;三是注重实践性,督促教师将培训所学及时转化为教学行动,运用新技能、新方法优化课堂,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暑期第二阶段培训,是艺术学院强化师资建设的关键举措,通过聚焦专业适配的培训内容,助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精进教学技能。后续,学院将持续跟踪培训进展,动态优化培训形式与内容,确保培训成果落地,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供稿/艺术学院 摄影 撰稿/许晓繁 编审/马金 责编/宋婷婷 审核/李创起)
三、汽车工程学院开展新型活页式与工作手册式金教材编写要点培训
7月1日,汽车工程学院在会议室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新型活页式与工作手册式金教材编写要点培训。本次培训旨在推动学院教材建设创新发展,提升教师教材编写能力,打造高质量教学资源。

学院负责人表示,新型活页式与工作手册式教材是顺应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贴合行业实际需求的创新型教学资源,对于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他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工作,将自身的教学经验、行业实践成果融入其中,共同打造具有学院特色与专业优势的金教材,为学院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支撑。
培训中,全体教师共同观看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友德教授关于新型活页式与工作手册式金教材编写的授课视频。武友德教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从教材的定位与设计理念出发,详细阐述了新型教材的编写思路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老师们认真聆听、仔细记录,不时就关键要点进行交流讨论,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学院将以此学习培训为契机,加快推进新型活页式与工作手册式金教材编写工作,助力学院教学改革迈向新台阶,为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汽车工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供稿/汽车工程学院 摄影 撰稿/杨勇辉 编审/马金 责编/宋婷婷 审核/李创起)
四、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部成功举办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与课程标准研讨会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7月3日,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部举办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暨课程标准研讨会。本次活动聚焦教学模式创新与课程协同发展,为教师搭建经验交流与专业成长的平台。

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以“说课程、课堂教学、现场答辩”为核心环节,三位教师凭借特色鲜明的教学设计脱颖而出。罗永硕老师的篮球课以“技能传授+团队协作”为双主线,通过正手肩上投篮技巧训练与团队任务设计,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强化合作意识;郭迅老师的啦啦操课程融合艺术与体育,以动态示范、节奏互动为特色,帮助学生在律动中提升身体协调性与审美素养;王一飞老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案例研讨”模式,引导学生掌握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方法,实现知识传递与心理赋能的双重目标。经评委综合评审,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课程标准研讨会围绕“公共课如何更好服务专业课”主题展开深度探讨。与会教师一致认为,公共课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性动态调整。对于未来可能需要长时间站立岗位的学生,课程增设核心力量训练与姿态矫正;面向程序员、设计师等久坐岗位,引入颈肩放松与间歇运动。此外,团队协作类体育项目(如拓展训练、集体球类运动)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与职场中“团队作战”的需求形成呼应。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更是需从“情绪疏导”延伸至“职业心理建设”。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部在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育创新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部将持续开展系列教研活动,深入落实“五育融合”教育方针,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生态,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力。
(供稿/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部 摄影 撰稿/肖婷婷 编审/马金 责编/宋婷婷 审核/李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