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5年全省学生劳动教育周活动的通知》精神,深化“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劳动精神、在行动中培育担当,我校于5月启动“劳动教育月”系列活动。其中,“劳模手把手”劳动技能体验活动作为核心板块,以“劳动教育+”多元融合模式,通过技能竞赛、美好生活、非遗传承与科技创新四大主题实践,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学习与生活场景,全面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培养新时代青年的劳动素养。活动历时一个月,覆盖全校千余名师生,取得显著育人成效。
(一)技能竞赛展身手,劳动教育促提升
5月13日,仿真矿井实训室内气氛紧张有序,一场以“劳动教育+技能竞赛”为主题的应急救援技能展示活动拉开帷幕,活动邀请专业劳动课教师、校级劳动模范孙欢欢老师现场指导。

“劳动教育+技能竞赛”校级劳动模范孙欢欢指导学生应急救援
活动现场,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备赛学生组在模拟矿井事故场景中,快速完成安全评估、伤员固定、心肺复苏等环节,展现出扎实的应急处理能力。“救援黄金时间每缩短一秒,生命就多一分希望!”孙欢欢老师在点评中强调。通过观摩专业救援人员的标准化操作,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技能的专业性与责任感。
在实操体验环节,学生们两两结对,在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逐一尝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学生贾博文完成操作后表示,这次技能竞赛观摩让我明白,劳动不仅是体力付出,更需要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
(二)美好生活劳动造,青春风采实践彰
5月16日,春末夏初的校园内绿意盎然。在校级劳动模范杨振华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化身“校园园丁”,开展“劳动教育+美好生活”主题实践活动,在劳动中感受自然之美,播种生态理念。

“劳动教育+美好生活”校级劳动模范杨振华指导学生花草养护
活动现场,同学们自由组队,戴上手套、拿起工具,在划定的绿化区域分工协作。有的挥锹松土,有的细心播撒花种,有的提着水壶为新芽灌溉,还有的同学发挥创意,用树枝和石子为班级认领的花圃设计标识牌。尽管动作略显生疏,但每一滴汗水都饱含热情。“以前总觉得种花是件简单的事,亲自动手才发现,翻土的深浅、浇水的量都有讲究!”学生林晓晴擦着汗笑道。
(三)非遗传承润心灵,劳动教育育新人
5月21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内艾香萦绕,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非遗文化”特色手工体验活动在此展开。在校级劳动模范吴媛媛老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缝制端午香包、制作漆扇等实践,沉浸式触摸非遗文化的肌理,感受千年技艺的独特魅力。

“劳动教育+非遗文化”校级劳动模范吴媛媛指导学生制作香包
活动现场,师生们围坐长桌,从基础步骤开启非遗体验之旅。在香包制作区,吴媛媛老师手持银针穿梭彩线,一边娴熟示范穿针引线的传统技法,一边娓娓道来端午佩香习俗的千年渊源。学生们兴致盎然地挑选布料,装填艾草,缝制出粽子、福袋等造型的香包,虽然针脚略显稚嫩,但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心意。活动尾声,一件件作品被悬挂展示,五彩香包随风轻摇,漆扇在灯光下流转光华。不少学生将饱含心意的作品赠予室友,传递温暖情谊。吴媛媛老师在总结时语重心长地说:“非遗技艺的珍贵,不仅在于精妙绝伦的技法,更在于制作过程中所蕴含的专注匠心与劳动精神,这才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根脉。”
(四)科技创新劳动路,智慧赋能未来途
5月26日,智能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内科技感十足,一场以“劳动教育+创新未来”为主题的沉浸式观摩体验活动正在火热进行。校级劳动模范刘洋洋老师化身科技引路人,带领学生穿梭在智能设备与创新技术之间。

“劳动教育+创新未来”校级劳动模范刘洋洋指导学生操作机器狗
活动现场,科技魅力尽情绽放。在刘洋洋老师的操控下,宇树机器狗敏捷翻越障碍,云深处机器人快速适应复杂地形,汇博快换机械臂完成精准抓取,一系列前沿技术演示惊艳在场的学生。学生们看到通过编程让机械臂完成精密装配任务的过程,体验了“未来工匠”的工作场景。
“劳动教育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刘老师在讲解3D打印机时指出,“当传统‘手艺’遇上智能‘算法’,劳动教育正在打开‘新质生产力’培养的新维度。”参与活动的学生周明远在刘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编程控制机械臂模仿人手写出了自己的名字,他兴奋地说:“这次体验让我看到,科技创新能让劳动更高效、更有创造力!”
为期一个月的“劳模手把手”技能体验系列活动,通过“专业导师+行业模范”双指导模式,实现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此次“劳模手把手”活动不仅是一场劳动技能的盛宴,更是一堂鲜活的思政实践课。当00后学子们的手掌磨出薄茧、衣襟沾染泥土、指尖跃动代码时,劳动教育正在书写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生动答卷。
(供稿/文化教育部 图片/高蕾 撰稿/翟亚男 编审/马金 责编/宋婷婷 审核/李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