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开幕。学校师生多渠道收看两会实况直播,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并结合学习工作实际畅谈感想体会,掀起学习热潮。
校党委书记毕晓阳: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人才。”为新时代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遵循。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支撑服务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党委在事业发展中的领导作用,切实提高党委科学决策、领导发展的能力,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始终坚持尊师重才。我们将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打造一流师资与人才队伍。聚焦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靶向需求,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使用人才,营造尊重教师、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最大程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始终坚持文化引领。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努力营造新时代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刻苦钻研、争创一流的良好校风学风,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文化导向,不断弘扬追求卓越的精神,努力汇聚起担负新时代责任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
校长李树伟:李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新时代深化职教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对高职院校来讲,我们将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关键,聚焦特色人才培养、优秀文化传承、产教融合推进、服务能力提升、国际合作交流等重大工程,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实现“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目标。我们将做到三个“不动摇”。一是将聚焦产教融合主线不动摇。产教融合是职教发展的必由之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职教“五金”是四个合作的必由之路。推进产教融合,将以校企协同为载体,校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离不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将推动改革创新强校不动摇。将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勇于突破传统束缚,构建“专业人才发展”+“干部队伍成长”双线激励机制,通过“改革”,焕发新生机,激扬新动能;借助“创新”,展现新风貌,开拓新境界。三是将坚持开放办学思想不动摇。聚焦平顶山市产业“东进西引出海”战略,与中亚、东南亚国家加强合作,推进乌金学院、机电一体化、社会培训等国际化办学项目。与国内高校广泛交流,提升对标创优工程,“立标”魄力大,“并标”动力足、“跟标”能力提,以开放融合提升办学实力,为职业教育走出去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崔小珂: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为我们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学院肩负着深化思政课改革,提升思政育人水平的重任,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三纵深四协同”集体备课为总抓手,强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建设,强力推进“六要”教师队伍建设,强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用新时代伟大成就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新时代故事,善用大思政课,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思政课“三性一力”,持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展示新形象,力争新作为,以高质量思政课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就业处处长刘新文: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31次提“就业”,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和稳定就业,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负责同志,备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科学研判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换代带来的挑战,推动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将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加强与各类企业的合作,尤其是与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提供创业孵化服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支持。
校团委副书记殷媛: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国家发展锚定了新航向,也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着力点。我们将充分激发青年创新热情,支持青年学生投身科研与创业,搭建创新创业大赛平台,挖掘优质创业项目,提供资金与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让青年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重点领域,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乡村支教等工作,引领广大青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征程中把牢青春航向、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党委宣传部 编审/马金 责编/宋婷婷 审核/李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