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22年验收结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22〕30号),我校主持建设的国家职业教育通风技术与安全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实现学校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突破,成为学校迈向“双高计划”又一标志性成果。
职业教育通风技术与安全管理(原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资源库于2017年筹建,并于当年获河南省“创新行动计划”建设立项,于2019年11月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立项。项目由我校牵头,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院校共同建设,覆盖了全国8个能源大省,是全国煤炭产业人才高质量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
圆满完成目标任务。自立项以来,学校携手各参建单位,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教育部、财政部批复的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要求,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完成了各项建设指标,并在智慧职教平台实现全国共享。共建成素材13724条(总量887.63G)、视频时长52112分钟、题库29253道,组建标准化课程19门、个性化课程378门、微课307门,服务学校293所、企业417个、用户6万余人。
对接产业专业标准。实施标准化课程建设,贯彻国家标准及行业企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域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煤炭类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通过校企专家论证,课程建设中始终坚持贯彻由项目主持院校制定、经教育部批准颁布的专业教学标准,适应了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对安全管理的高度重视。构建了通风技术与安全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开发了《矿井通风技术》《矿井瓦斯防治技术》等19门专业课程和以煤炭及危化企业岗位通用能力为核心的《新员工入职培训》《煤矿安全规程解读》《企业安全生产培训》等4门培训课程,重组个性化课程300余门。
科学搭建载体平台。项目立足“互联网+”职业教育,依托“智慧职教”平台,以通风专业学习者为中心,使资源库成为在校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平台、企业员工培训平台、社会人员深造平台。同时开发了虚拟仿真、特色服务、聚焦安全、信息共享等个性化模块,满足用户个性化学习需要。项目建设团队制定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典型学习方案,建立了通风技术与安全管理专业资源库教师微信群,开发了“通风专业教学资源库”微信公众号,形成了多生态网络应用平台。
助力破解教学难点。通风技术与安全管理专业教学掣肘于难以呈现煤炭真实岗位工作情境。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已建成全国煤矿智能化人才培养基地,得以在工作现场采集并制作微课视频、案例讲解等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录像、动画、虚拟仿真等手段,将“看不到,弄不懂,难再现,高危险”的教学难点形象地展示出来,破解了教学难题。同时,通过“互联网+”资源库,实现了缺乏相应实训条件的院校开展实训教学。为资源库线上、线下教学应用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实现资源库多维应用。
全面深度推广应用。学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煤炭类专业90%以上教学依托资源库平台开展;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运城职业技术大学等参建院校全面利用资源库开展教学;资源库课程使用率100%,主持院校的本专业学生使用率100%。建设院校联合进行推广使用,注册资源库的使用单位达到385家,应用推广效果显著。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资源库在建设过程中携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能源化学系统“大国工匠”、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程宏图,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原青年工匠郭晓广,河南省技术能手、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首席技能大师张工厂,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大工匠、首席技能大师薛超,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首席技能大师袁京洲、赵燕卫等近百名煤炭行业大师,将产业先进元素融入了人才培养全过程,建成的资源库与企业共享,员工通过移动端在线学习成为培训的主要方式。以数字化资源为载体的校企共建共享,使教学资源汇聚了专业院校及企业的各自优势,并回馈企业,开创了产教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社会服务效果良好。通风技术与安全管理专业资源库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资源库已有企业员工培训23000余人。项目组主动与联合盐化、氯碱股份、氯碱发展、帘子布、许平供电等单位对接,为其开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职业卫生防治》《应急管理技术》等个性化资源包7个,开展集中专场培训532人次。通过资源库平台为其提供内部培训及线上学习、考核管理等技术服务,为员工建立线上培训档案,实现了线上考核培训信息化。通风资源库为煤炭、危化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更加高效便利的方式,有效促进了企业员工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并率先实现了资源库的有偿服务。
探索形成发展机制。通风专业资源库与企业紧密合作,校企签署协议,在企业员工培训的过程中利用资源库开展年度继续教育,为企业提供培训课程、考核方案,作为企业员工培训的第三方考核结果,使资源库的长期应用获得制度保障。为鼓励专业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参与资源库的建设与推广工作。项目主持院校和参建单位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奖励措施,在教师职称评聘、考核评价方面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和管理办法,项目建设团队将更新计划纳入日常工作进程并加以落实,将年度更新量不低于10%作为各子项目重要的绩效指标,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写入建设协议,并定期进行检查与验收。
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不仅是学校突出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向国家“双高校”进军的必备条件,更是学校锻炼师资队伍、汇聚强大发展合力的重要抓手。学校高度重视项目建设,校党委书记毕晓阳主持召开党委会进行专项研究,校长李树伟多次主持召开协调推进会,对建设方案、资金支持、资源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专题研究,副校长张立方、刘怀珍结合分管工作,强力具体推进,为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强力支持。
在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下,项目团队历时1000多个日夜,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历经筹备申报、集中建设、推广提升、审核验收、持续更新等5个阶段,顺利完成建设任务。项目负责人栗成杰主动担当,带领项目组成员敢于创新、扎实工作,先后组织召开各种研讨会80多次,特别是今年3月份以来,办理退休手续后,仍坚持退而不休,着力推进项目建设,为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做出了卓越贡献。项目团队主要成员李成伟、孙欢欢、孙亚楠、朱金矿等,牺牲大量休息时间,从备选库申报、政策研读、方案优化、标准制定、任务分解、课程建设、质量提升、推广应用、系统管理、验收总结等各阶段各项具体工作,均深度参与,为项目得以落地、落实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次项目验收通过是学校在奋进“双高校”进程中的重要成果,项目组将继续按照教育部要求,进一步提升资源库建设和应用水平,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持续更新优质资源,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完善以用促建的长效机制,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示范引领全国同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数字资源建设,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供稿/资源开发学院 撰稿/李成伟 编审/马金 责编/宋婷婷 审核/李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