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关于申报2019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的通知
各普通高等学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31号)和《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年)》(豫教社科〔2012〕97号),提升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创新能力,按照《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教社科〔2012〕1001号)规定,现将2019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1.原则上要以教育部社科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或省重点学科为依托。有良好的科研条件、环境和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团队首席专家及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资助的研究任务。
2.申报团队的首席专家应是本校在职教授,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善于创新,在主攻研究方向上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并已经取得较好业绩,在国内外有一定学术知名度。同时具备以下条件:近10年至少发表2篇被CSSCI权威核心期刊(目录见附件2)收录的学术论文;在权威出版社(目录见附件3)公开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以上;主持完成国家级或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以上。(以上均为主持人或第一作者)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重点学科负责人或方向负责人、国家重大项目主持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得者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入选权。
3.社科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集体,研究方向高度一致,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团队主要研究成员由5—8名构成,原则上不超过10人,所有成员一般应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具有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
4.申报创新团队所在学校能够承诺匹配所要求的资助经费。
5.各单位在推荐创新团队时,要坚持团队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和支持跨学校、跨学科组建学术创新团队,鼓励高校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组建学术创新团队,在交叉领域开展研究,注重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之间研究方向的有效整合。
二、申报范围和名额
1.高校社科创新团队申请范围原则上仅限于全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2.实行限额申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各3个,其他本科院校不超过2个。
三、评选名额
本次拟评选高校社科创新团队10个左右。
四、评审和答辩
高校社科创新团队实行专家评审和会议答辩评审,通过专家评审的团队由首席专家参加会议答辩。答辩团队名单及答辩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五、建设期满考核要求
根据《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创新团队建设期满后将统一进行考核,考核基本要求如下:在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2部;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10篇,其中至少有1篇被CSSCI权威核心期刊收录;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2-3项;属于应用研究的,向相关政府部门提交决策咨询报告1-2份;研究成果获得省级奖励不低于2个。
期满考核达到基本要求的,拨付第二批资助经费。考核优秀的再给予5-10万元的奖励。
六、申报材料要求
1.申报学校根据申报条件和要求认真填写《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申请书》(附件1),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双面打印。证明材料包括论文、专著、项目、奖项、相关学术荣誉等,证明材料原件现场审核后退回,复印件需加盖学校科研部门印章。
2.申报纸质材料(申请书15份和证明材料复印件1套)由科研管理部门于2018年9月11-12日统一报送至教育厅社科处(正光路11号D803)。申请书的电子版发至邮箱:sheke803@163.com,邮件主题:学校名称+创新团队+团队首席专家姓名。对逾期、超额、不符合条件申报的材料不予受理。联系人:杨维纳,联系电话:0371-69691987。
附件:1.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申请书
附件1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
创新团队申请书
团队首席专家:
研 究 方向:
联 系 电话:
申 报 日期:
河南省教育厅制
说 明
一、编写前请仔细阅读《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实施办法》。
二、编写应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
三、申请书请用A4纸双面打印(复印),上报的申请书至少要一份原件。
一、基本信息
|
研究方向
|
|
所在研究基地
| A.______________(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B._____________(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C.______________(其他性质基地)
|
团
队
首
席
专
家
|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民族
|
|
职称
|
| 学位
|
| 行政职务
|
|
所在工作单位(院、系、基地)
|
| 手机
|
|
通讯地址及邮编
|
| 电子邮箱
|
|
办公电话
|
| 传真
|
|
优先入选条件
| A.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B.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C.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D.国家重大项目主持人E.国家级重点学科负责人或方向负责人F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得者
|
研究骨干
| 姓 名
| 出生年月
| 职称/
学位
| 所在单位
| 研究方向
| 在团队中的作用
| 签 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团队成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简介
|
1.主要学习和科研工作经历
|
|
2.近10年发表的被CSSCI权威核心期刊收录的学术论文
|
序号
| 论文名称
| 发表刊物
名称
| 期号
| 第 作者
| 起止
页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近10年发表的其他有代表性学术论文(5篇以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近10年主持完成的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不含专项)项目(5项以内)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性质及来源
| 项目经费
| 起始年度
| 终止
年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近10年来重要科研获奖情况(5项以内)
|
序号
| 获奖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奖励等级
| 授奖单位
| 奖励
年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公开出版的主要学术专著(5部以内)
|
|
7.学术影响力。主要学术兼职及获得的学术荣誉
|
|
三、创新团队的基本情况
|
简述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团队形成的背景和发展目标等
|
四、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
|
着重阐述在学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在国内外同行中所处的水平,具备的优势和特色。
|
五、创新团队研究骨干简介
|
简述主要学术任职、主要科研工作经历等(4-6人)。
|
六、创新团队成员合作研究的成果
|
主要论著和获奖目录。
按年份顺序由近及远排列。每一项按以下方式排列:
论文:作者(按顺序全部列出)、年份、题目、期刊名称、卷(期)、页、被引用次数;
专著:著者(按顺序全部列出)、年份、书名、出版社、被引用次数;
获奖:获奖项目名称、奖励类别(等级)、授予单位、获奖时间、获奖者名单(按顺序全部列出)。
其中:(1)主要论著不超过10篇(部);(2)获奖仅填报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二等以上)、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和国际学术性奖励。
|
七、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
创新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预期成果。
|
八、经费预算
|
科 目
| 申请经费(万元)
| 备注(计算依据与说明)
|
一.研究经费
|
|
|
1.科研业务费
|
|
|
(1)调研/分析费
|
|
|
(2)交通/差旅费
|
|
|
(3)会议费
|
|
|
(4)专家咨询/劳务费
|
|
|
(5)其他
|
|
|
2.图书资料/数据收集费
|
|
|
3.小型仪器设备费
|
|
|
4.印刷费
|
|
|
5协作费
|
|
|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
|
|
1.项目组成员出国合作交流
|
|
|
2.境外专家来华合作交流
|
|
|
三.其他
|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名称: 开户行:
银行账号 (学校财务部门公章)
九、所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推荐意见
|
对创新团队的科研业绩、创新潜力和拟开展的研究工作的评价。
(签章)
年 月 日
|
十、所在高等学校的推荐意见
|
对是否同意申报,对创新团队匹配资助经费的承诺及对所需人力、物力条件保障等。
(签章)
年 月 日
|
十一、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
|
(签章)
年 月 日
|
十二、相关附件材料目录:
(1)代表作首页复印件;
(2)如有论文、专著被评价的情况,应提供学术评价材料的复印件;
(3)必须提供曾获科研和学术性奖励证书的复印件。
2018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