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申报2010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通知
院属各单位:
2010年度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评审工作已经开始,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评成果范围
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专著,市厅级(含市厅级,下同)以上领导机关采用的价值较高的调研报告。
已获往届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成果,其新版本不再参评;已获上一年度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者,其第一作者本年度不再参评;已获其他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成果不参评;新闻报道、文艺创作成果不参评;未正式发表的社科规划项目成果不参评。
二、参评成果条件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观点正确,内容健康。
2、坚持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主题鲜明、逻辑严谨、文字准确,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应用价值。
3、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应在本研究领域有所创新;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应对研究解决我国、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所创见,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被市厅级以上领导机关采用的调研报告,要有采用机关的证明(以该机关正式文件形式),具体说明采用后发挥的实际作用及获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三、奖项设置及奖励办法
1、奖项设置
本次评奖设荣誉奖和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奖励办法
(1)对获奖者颁发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证书。
(2)对获奖者按照获奖等级颁发一定数量的奖金。
四、申报要求
1、本次申报成果由学校进行初评,然后由学校统一申报;省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办公室不直接受理个人申报。
2、每人限申报1项,两人以上合作项目可另报1项(已申报1项,在合作项目中又是第一作者的不得申报)。集体项目的申报应得到主要作者的同意。同一成果不得在不同单位重复申报。由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成果,须在“主要参加者”栏中按顺序填写前6名作者(除第一作者外。著作类成果仅限主编、副主编)。凡申报成果无原件以及申报表上无初评单位意见和印章者,不予受理。
3、申报截止时间为2011年5月16日。上报成果需提供:著作、调研报告各1份,每项参评成果收取评审费100元。
附件:2010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表
教科研处
2011.4.27
2010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表
成果名称
(不超过30字)
|
|
发表出版媒体
|
| 发表时间
填写格式10-1-1
|
|
成果形式
|
| 1.著作2.论文3.调研报告4.其他
| 申报等级
| 等奖
|
学科分类
|
| 1.马列·科社2.党史·党建3.哲学4.经济理论5.应用经济6.政治学7.社会学8.法学9.国际问题研究10.中国历史11.世界历史12.考古学13.民族问题研究14.宗教学15.中国文学16.外国文学17.语言学18.新闻学与传播学19.图书馆·情报与文献20.人口学21.统计学22.体育学23.军事学24.艺术学25、教育学
|
第一作者基本情况
| 姓 名
|
| 性 别
|
| 民 族
|
|
行政职务
|
| 1.省级2.厅级
3.处级4.科级
| 专业职务
|
| 1.正高2.副高
3.中级4.初级
| 研究专长
(参见学科分类)
|
|
最后学历
|
| 1.研究生2.本科3.大专4.中专
| 最后学位
|
| 1.博士2.硕士
3.学士
| 电子邮件
|
|
工作单位
(按公章全称填写)
|
| 联系电话
|
|
所属系统
|
| 1.学校2.社科研究机构3.党校4.军队(包括军队院校) 5.党政机关6.其他
|
通讯地址
| 河南省 市(县) 路(街) 号
| 邮政编码
|
|
主
要
参加
者
︵
按
成
果
原
顺
序
填
写
︶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职务职称
| 研究专长
| 学历学位
| 工 作 单 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要论点所在章节段页以及
成果简介(300字内)
|
|
第一作者单位意见
| 第一作者单位:_________________
(签 章)
年 月 日
| 初
评
单
位
意
见
| 初评单位:_________________
(签 章)
年 月 日
|
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办公室制 注:①本表内容将录入计算机。申报人应认真逐项填写,打印后上报。②栏内有选择项的,只填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