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2022-2023-02学期大值班    2023/03/03
教务处
学院主页 教务主页 本处简介 教学机构 支部建设 规章制度 教学服务 工作流程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教务主页>>新闻中心>>新闻动态>>正文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图片新闻 
我校强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19-12-05 12:29   审核人:

“一盏天灯,姹紫嫣红,枯枝漫槎壮山河……”

11月28日上午,我校200余名师生赴河南博物院,应邀参加“人民呼唤焦裕禄”大型主题展览开幕式。开幕式上,我校艺术学院精心挑选的55名师生为观众献上原创歌曲《焦桐花》,生动诠释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精神,受到了与会观众的称赞。这是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展示。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职业院校的奋斗目标守正创新,铸魂育人,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强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成效显著。

党委书记、校长率先垂范,带头上思政课。党委书记毕晓阳以《从习总书记知青岁月中汲取青春奋斗力量》为题给学生上了一节深刻而又生动的思政课,激励青年学子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在奋斗的青春中实现自我价值,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入青春力量。校长李树伟以《践行工匠精神创造出彩人生》为题给学生讲授思政课,给学生注入家国情怀之魂、安身立命之魄、职业道德之灵。

我校专门召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会,强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会上,再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对高质量推进我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总体要求、进行全面部署。

1442A

成立专门机构,强化组织领导,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成立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毕晓阳、校长李树伟亲自担任组长,学校后勤党总支书记张立新担任常务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专门负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学校主抓领导讲思政课、参与集体备课、深入课堂听课,狠抓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学校后勤党总支书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张立新教授以《探溯精神源头,指引人生航向—试论红船精神与我党的精神谱系》为题讲授思政课,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备课活动,对如何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作出具体要求。听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机电工程学院教师思政课和专业课,鼓励教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按照上级和学校的最新要求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制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纲要》,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基本遵循。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邀请专家充分论证基础之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办公室制定了《平职学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纲要》,我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思政教育大格局。按照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达成的总体要求,着力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思政教育大格局,创新“一主双体一融合”(以思政课为主导,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为主体,并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思政教育模式,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所有课程上出“思政味”、所有教师勇挑“思政担”。实现课程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实践活动等贯通融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堂教学“两个主渠道”定位,充分发挥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建设“六个要”思政课教师队伍,以教研科研为先导,以集体备课为抓手,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进信息化教学,落实“八个相统一”,推进“四个融合”,不断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坚持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教研活动开展集体备课,确保上好开学第一课。利用教育部集体备课平台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进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思想方面的研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实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开展独具学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学。

规划建设数字马院,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采用校企合作等形式,共建数字马院和智慧思政教育、教学实训基地,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提高思政课理论实践教学信息化程度,提升效率、增强效能、节约成本、减少隐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课学时、实践课学时基本达到1:1,采取一节理论课一节实践课的模式。教学内容设置本着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进行简化,寻找学生的兴趣点,针对高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每节课设置一个主题。逐步上升到理论层面,以春风化雨的形式滋润学生心田。创新网络教学形式,采用智慧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上一条:教务处召开消防安全工作会议
下一条:我校举办教师教学能力比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