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的作用
(一)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现代流通产业基础高级化
传统基础设施支撑下的流通是低基础支撑的流通,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很难做到有机协调、高效流动。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人、车、货、场、钱”等流通发展的全面要素进行数据建模,可以把物理世界的流通体系原貌仿真到虚拟世界,然后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决策等技术对物理世界的流通体系运行赋能,这就相当于为现代流通体系建立了更加高级的运行基础,促进了现代流通产业基础高级化。
(二)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高现代流通体系运行效率
网络化、规模化是提高流通运行效率的关键所在,而传统流通很难自发实现网络化和规模化运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全国流通节点由于缺乏信息化手段支持而处于“孤岛”状态,很难发挥对流通中“物”的要素和“流”的要素的组织作用。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赋予流通节点信息化管理手段,并通过全国流通公共信息平台将全国流通节点连接起来,可以大幅增强流通节点的组织功能,提升流通运行的组织化水平,进而提高现代流通体系运行效率。
(三)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孕育发展现代流通新模式新业态
流通新场景是孕育流通新模式新业态的温床,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提升5G在大型商业设施的覆盖度,打造“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建设无人商店等设施,全面提升商贸流通设施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可以使传统流通场所迅速转变为新型流通场景。这就为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短视频营销、“云逛街”、无人超市、无人商店、线下试穿体验店等新模式蓬勃发展,进而带动多种流通新业态发展壮大。
(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现代流通更好支撑服务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畅通,现代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精简农产品流通链条,推动信息化基础上的产销深度对接,高效衔接农业生产和城市消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可以推动物流供应链嵌入制造企业原材料采购、产业链配套、销售渠道等产销全链条,推动企业生产方式改变,实现制造业服务化,畅通产供销循环链条。
推进现代流通体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和任务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引,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和“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发展任务要求,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智慧发展,以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流通金融和信用支撑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补充,分门别类、系统推进现代流通体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十四五”时期现代流通产业基础高级化、体系运行高效化、模式业态新型化提供坚实支撑,助力现代流通更好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推进商贸流通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推动传统商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加快商品市场5G网络、智慧终端等数字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建设,培育一批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支持大型商超等连锁商业上线、上云、上平台,充分利用线下门店网络资源,推动线下线上竞争合作、融合发展,形成良性互促、规范有序的发展格局。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
2.支持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引导电子商务发掘消费新场景,拓展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渠道。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完善运营基础设施,织密连接中小城市、城乡之间、境外地区服务网络,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升级消费体验。支持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研发、生产满足新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培育自有品牌。推动公共消费、政府采购等与电商平台对接,形成引领商品研发创新和迭代发展的规模化订购定制平台。深化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创建,加快培育数字商务企业,优化电商平台载体,打造电商优质品牌,提升数字化能力。
3.发掘商贸流通大数据应用价值
依托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化平台等载体,加强流通大数据整合、分析与利用。强化政务领域流通大数据应用,开展流通发展态势监测分析和预警预判。引导电商平台、传统企业发挥流通数据优势,提升产销衔接水平,拓展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深度发掘消费潜力。推动流通大数据赋能生产环节,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提升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水平。
(二)推进现代物流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现代物流数字化转型
加强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货物、货运场站、运输工具、物流器具等物流要素数据化信息化,促进物流大数据采集、分析、应用,推广智慧物流组织模式创新。加强各类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平台间信息互联共享,促进物流服务层面运行融合,鼓励物流企业建设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交易、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等专业服务平台,支撑“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组织和服务模式创新。
2.推进物流设施设备智能化应用
加快物流新技术应用标准化进程,推动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港口码头、货运场站等物流基础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打造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港口、智慧口岸、数字仓库等设施网络,丰富人、车、货、运、场应用场景业态模式创新。推进无人机、无人驾驶货车、自动分拣机器人、可穿戴外骨骼、智能快(邮)件箱等智能装备,以及自动感知、自动控制、智能决策等智慧管理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
3.加强物流信息互联互通
推动物流相关领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动交通运输、公安交管、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和铁路、港口、航空等企业单位向社会开放与物流相关的公共数据,推进政府部门间公共数据共享和协同监管应用。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物流智慧大脑,推动城市政府部门间、政府和企业间信息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提升城市物流运行效率。
(三)推进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加快铁路、公路、港航、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网联化发展。有序推进智慧公路、智能铁路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研究先行推进城市地下货运系统建设。全面推动智能航运建设,打造智慧港口,提升港口装卸、转场、调度等作业效率。推进智慧机场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开展航空电子货运试点,研究部署服务区域流通的大型无人机起降点。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
2.加强交通运输智能装备应用
推进运输企业加快数字化、自动化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提升订单、运输、仓储、配送全流程智能化水平,逐步实现产业园区、港口、机场、铁路场站和高速公路出入口等重要节点货物运输全程感知。深化基于区块链的全球航运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推广,提高车路协同信息服务能力,探索发展自动驾驶货运服务。
(四)推进金融和信用支撑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强化金融支撑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为供应链金融线上化、场景化及风控模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供应链票据平台系统功能建设,加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力度,加快与政府采购系统等对接,为金融机构应收账款融资提供多维信息支撑。持续强化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维护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大力推广移动支付,完善城乡商业设施支付受理环境和服务水平。加快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电子票据、供应链综合支付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加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和推广力度,鼓励相关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方式接入。
2.强化信用支撑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依法依规建立疫苗、芯片、高铁、核电设备等重要产品全程追溯系统,完善进口冷链食品追溯体系。督促平台企业承担商品质量、食品安全保障等责任。开展食品、中药材、药品追溯标准化工作,推进相关领域的追溯标准制修订和应用推广工作。健全重要产品追溯数据信息,完善数据信息采集指标、传输格式、接口规范及编码规则。鼓励企业通过追溯系统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充分挖掘追溯数据在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塑造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追溯体系建设主体面向社会公众提供追溯信息查询服务,增强商业化增值应用,加强追溯数据安全保障和商业秘密保护。加大可追溯产品市场推广力度,调动大型流通企业等主动选用积极性,扩大可追溯产品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