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就业指导 > 正文

三类风险,三类意识

【来源:就业处 | 发布日期:2013-09-25 】

如何识别呢?核心思想是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具体包括:

1.简历注册尽量选择官方网站,比如学校、政府部门、知名企业、商业网站个人信息可能外泄,企业用人信息也审核相对宽松。

2.平时在网站、手机注册个人用户时,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面对美容院、商家促销、交友网站等机构的个人信息登记要求,不要轻易注册个人信息。

3.接到用人单位的电话,要注意核查其电话区号、网上有无登记信息,如果自称名企,将其给出的网站页面或者相关链接与该公司官方网站进行详细的对比,域名是最有可能暴露问题的。

4.招聘流程简化,仅仅通过电话或者视频面试就决定录用的往往是骗子

5.异地求职,注意提前在网上查找用人单位的地址、网站信息。不要贸然前往,可以请师长帮忙分析信息是否可靠。如果面试地点不在公司内部(校园招聘可能例外),而是临时约定地点,十有八九是骗子,甚至是传销组织。

6.有手机通知、非上班时间通知的用人单位,很可能是骗子,即使不是骗子,也不会规范,加班、减薪会成为家常便饭。

7.常年招聘,招聘人员数量巨大、招聘部门繁多的用人单位,不是为了宣传,就是骗子。

8.工作简单,或者要求很低,而待遇丰厚、职位骄人的,往往是骗子。

十类陷阱,十大支招(例如)

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雪花啤酒•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全国高校行”公益专场上,知遇网首席职业教练张志滨根据目前社会上已经出现的林林总总的现象,将招聘陷阱大致归为如下十类:

一.是名曰培训,实为骗钱。比如一些招聘单位条件诱人:不收任何抵押金,带薪培训等等,但一旦上岗后却要求求职者购买本公司的产品,提出“现象性地收取费用。

支招:一旦出现招聘人员数量极大,入职过程极为简单,就要提高警惕了。因为这样的招聘很可能主要目的是就是为了骗取学生的钱财。

二.是先洗脑,再骗钱。某保险公司招聘,考试后一名男子站在十几名求职者面前开始演讲。一番煽动后,各位求职者基本已被洗脑,心甘情愿地交出筹集款。

支招:如果你所接受的培训内容跟从业技巧豪不相干,全都是企业的大好形势,那么你就想想推出了。

三.是跨省招工行骗,再行“打劫”。一些大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在外地发现自己适合自己的工作,经过与对方联系后,前往对方企业所在地面试。结果前来接站的常常会以借用电话或其他事由骗取求职者财物,更有甚者将求职者带到偏僻的地方直接行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