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1.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
《合唱艺术》是全校各专业选修的一门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本课程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思想、情感、意识产生变化,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健全人格,以及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全社会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
2.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为导向,以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为基础,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唱组织水平。教师上课讲解浅显易懂的合唱艺术知识,分析优秀经典的合唱作品,以及适当地引导学生自己掌握合唱与指挥的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合唱的分析、组织能力。
3.课程任务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对合唱这门艺术进行理解的基本概念,掌握一定的合唱指挥知识,对中国和西方合唱作品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简单的组织和分析一般合唱作品。
二、职业岗位标准
1.课程对应的岗位
本课程作为各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主要在于丰富和提高学生审美素质,陶冶艺术情操,无对应岗位。
2.课程能力标准分解
课程能力 |
能力模块 |
技能要求 |
知识能力 |
备注 |
合唱与指挥能力 |
合唱作品演唱与分析 |
掌握合唱作品中音乐特点、作品背景、风格等音乐要素的能力。 |
掌握合唱指挥的基础知识。 |
|
三、课程目标
1.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系统地学习让学生对合唱的形式、合唱的协调、合唱的字音、合唱的技能与合唱相关的声乐共性认识,对指挥的职责、指挥的技能、指挥的手势调控、合唱的风格表现与艺术处理、合唱排练、演出事宜的处置等知识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合唱与指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组织与指挥能力,以及正确分析处理合唱作品的能力。
2.课程具体目标
单项能力 |
教学方式、手段 |
能力目标 |
备注 |
作品分析 |
课堂讲授+欣赏 |
达到对音乐作品正确理解、分析的能力。 |
|
演唱能力 |
演唱示范+实践练习 |
能准确演唱一般合唱作品。 |
|
四、课程内容
1.专项能力综述
模块 |
能力点 |
知识点 |
情感点 |
学习模块 |
作品分析能力 |
掌握合唱作品中音乐特点、作品背景、风格等音乐要素的能力。 |
掌握合唱指挥的基础知识。 |
|
合唱作品分析 |
演唱能力 |
能准确演唱一般合唱作品。 |
掌握演唱合唱作品的基本方法。 |
|
合唱作品演唱 |
就业能力 |
能够对合唱作品进行必要的分析,组织群众性合唱活动。 |
合唱指挥基础知识和方法。 |
|
合唱指挥训练 |
2.基础知识
本课程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声乐的基本发声方法,合唱活动的组织,合唱作品分析。
3.课程学习时间安排表
模块 |
内容 |
时间安排 |
备注 |
合唱基本训练 |
让学生对合唱的形式、合唱的协调、合唱的字音、合唱的技能与合唱相关的声乐共性认识进行系统地学习,为今后排练合唱作品奠定一些合唱的基础知识。 |
20学时 |
|
指挥技能训练 |
对指挥的职责、指挥的技能、指挥的手势调控、合唱的风格表现与艺术处理、合唱排练、演出事宜的处置等知识点进行系统学习。掌握合唱与指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组织与指挥能力,以及正确分析处理合唱作品的能力。 |
10学时 |
|
4.情感态度
本课程以班级授课和完成布置课程任务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为达到课程知识内容有效掌握和运用,以及学生间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将学生按照嗓音条件分成四个声部,即男高声部、女高声部、男低声部、女低声部,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在学习合唱指挥的同时,养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积极上进、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使之对自己的人生有不断的思考和追求,不断完善自我。
5.学习策略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以课堂讲授形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并明确课程的目标、任务、方法和要求等,学生根据老师要求学习和掌握所学内容。运用分声部练习,并不断要求各个声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合唱指挥的能力和合唱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五、课程实施方案
1.课程教学模式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为导向,以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为基础,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唱组织水平。教师上课讲解浅显易懂的合唱艺术知识,分析优秀经典的合唱作品,以及适当地引导学生自己掌握合唱与指挥的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合唱的分析、组织能力。以课堂实践练习、完成演唱任务等多种教学模式,优化学习过程,实施教学做考合一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体验法。完整而充分的体验合唱作品,在音乐音响中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音乐中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2)比较法。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作品的不同体裁、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进行分析了解,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鉴赏能力。
(3)练习法。在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真正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合唱指挥能力。
3.教学建议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面向每一位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灵活多样地设计合唱艺术课的课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不断更新知识内容,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加强实践练习,鼓励学生唱不离口。
4.教学实验实训条件
校内教室及音响设备配置要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基本功能配置:合唱训练台、钢琴、多功能音响。
六、课程评价与鉴定
本课程评价标准主要以本课程具体目标为依据,随教学进程的展开,合理确定评价(提问、讨论、考试等)的内容和形式,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关注学生合唱与指挥能力的提高过程以及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进程和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真正的从本课程中学到知识;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指导,既注重个性的发展,又注重整体的提高,把课程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融入到课程中去;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
七、课程考核及标准
1.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为各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查。本课程考核主要在于检验学生掌握基本合唱指挥知识的多少,以及分析和演唱一般合唱作品的能力。
以平时测验为主要考核手段,不定时进行测验,次数不少于四次。采用百分制记分,考核内容以指挥合唱作品包括起拍、收拍、长音保持等规定技术以及对歌曲的艺术处理达到程度为主,并结合平时考勤成绩得出最终成绩。
2.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标准(比重)
核心能力考核40%,主要是指学生掌握合唱的组织能力和对音乐作品的指挥能力;
基本能力考核20%,主要是指学生对合唱作品的演唱能力和指挥手势的运用能力;
知识能力考核20%,主要是指学生对合唱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考核10%,主要是指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能力;
综合能力考核10%,主要是指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能够很好的把合唱与指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有效地学习与提高。
八、附录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名称 |
主编(著)姓名 |
出版社名称 |
出版日期 |
《合唱、指挥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 |
文思隆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2年3月 |
《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 |
秋里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1年10月 |
《合唱与指挥教程》 |
韩德森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8年3月 |
《大学生合唱与指挥艺术修养》 |
孟超美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3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