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
《葫芦丝演奏》作为全校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课,本课程将关于葫芦丝的基本理论知识与美育的实践应用相结合,从葫芦丝的知识理论出发,落实于美育的具体实践,以此完成由葫芦丝演奏引向美育、以美育回应器乐魅力的教学过程。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用艺术的魅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艺术作品的创造能力。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其音色轻柔细腻、 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种乐器用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的竹管下端,嵌有铜质筑片,中间较长的一根竹管开七孔。吹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中间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旋律构成和音。其音乐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深受云南人民的喜爱,无论民音,还是专业舞台都能听到它演奏的优美的声音。近年来在国内外也颇 受瞩目。一些葫芦丝乐器与现代电子乐器合奏,亦能体现两种乐器的完美结合,呈现了古典与现代结合的亲切婉转,温馨醉人的全新感受。
由此可见,学习葫芦丝演奏的特殊意义:它既能让人享受高雅艺术之魅力,又能让人感受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之精神的双重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最活跃的手段之一,而葫芦丝无疑是推进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最易于普及且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乐器。普及民族乐器要从小抓起,应该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学习葫芦丝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葫芦丝演奏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践性,较之于艺术欣赏、作品分析,它又多了一些理论性和更多的技巧性,它是一门相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3.课程任务:
(1)了解葫芦丝的常识,熟练运用指法,掌握用气技术,会控制气息,能独立演奏。
(2)提高葫芦丝音乐的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通过合奏表演,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的能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
(3)通过学习,了解乐器的发展史、乐曲的内涵、以及涉及到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培养学生学习探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兴趣,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程实施建议
1.启蒙阶段:
(1)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葫芦丝的兴趣。
(2)能自然、熟练、有表情地表演,乐于参与葫芦丝的训练和学习。
(3)培养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
2.初级阶段:
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葫芦丝的训练与演出。
发展音乐表现的能力。
3.高级阶段:
(1)提高葫芦丝音乐的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
(2)通过合奏表演,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
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葫芦丝概述。
葫芦丝的各部名称及构造,葫芦丝常用记号。
葫芦丝演奏的姿势和基本吹奏法。
全按作5指法练习,葫芦丝入门初级练习曲与乐曲。
(5)气息控制练习——长音练习、连音练习。
(6)相关的练习曲乐曲。
(7)双吐练习、滑音练习、虚颤音练习。
(8)名曲欣赏与练习。
四、课程评价
1.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葫芦丝教学的时间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奏等方式进行。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葫芦丝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映、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
五、课程实施建议
课时安排:协调学生的学习和葫芦丝训练时间,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周安排2-4学时进行实践教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采取普及与提高结合的方式进行民乐教育;
通过利用小广播播放葫芦丝音乐;把葫芦丝带进课堂;向任教班级分发有关葫芦丝知识的学习资料等形式激发兴趣,对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葫芦丝普及教育;
因材施教,对民乐尖子生进行民乐提高教育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活动,发现一批民乐苗子,因材施教,组建30——40人的校级葫芦丝演奏队,使他们对葫芦丝产生特殊的感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能使整个校园弥漫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采用自编的葫芦丝校本教材进行教学;
尽量多的创造学生上台演出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5、在教学时间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