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强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19-12-05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次数:

“一盏天灯,姹紫嫣红,枯枝漫槎壮山河……”

11月28日上午,我校200余名师生赴河南博物院,应邀参加“人民呼唤焦裕禄”大型主题展览开幕式。开幕式上,我校艺术学院精心挑选的55名师生为观众献上原创歌曲《焦桐花》,生动诠释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精神,受到了与会观众的称赞。这是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展示。

14D6F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职业院校的奋斗目标守正创新,铸魂育人,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强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成效显著。

党委书记、校长率先垂范,带头上思政课。党委书记毕晓阳以《从习总书记知青岁月中汲取青春奋斗力量》为题给学生上了一节深刻而又生动的思政课,激励青年学子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在奋斗的青春中实现自我价值,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入青春力量。校长李树伟以《践行工匠精神创造出彩人生》为题给学生讲授思政课,给学生注入家国情怀之魂、安身立命之魄、职业道德之灵。

我校专门召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会,强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会上,再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对高质量推进我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总体要求、进行全面部署。

成立专门机构,强化组织领导,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成立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毕晓阳、校长李树伟亲自担任组长,学校后勤党总支书记张立新担任常务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专门负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学校主抓领导讲思政课、参与集体备课、深入课堂听课,狠抓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学校后勤党总支书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张立新教授以《探溯精神源头,指引人生航向—试论红船精神与我党的精神谱系》为题讲授思政课,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备课活动,对如何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作出具体要求。听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机电工程学院教师思政课和专业课,鼓励教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按照上级和学校的最新要求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制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纲要》,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基本遵循。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邀请专家充分论证基础之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办公室制定了《平职学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纲要》,我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思政教育大格局。按照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达成的总体要求,着力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思政教育大格局,创新“一主双体一融合”(以思政课为主导,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为主体,并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思政教育模式,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所有课程上出“思政味”、所有教师勇挑“思政担”。实现课程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实践活动等贯通融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442A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堂教学“两个主渠道”定位,充分发挥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建设“六个要”思政课教师队伍,以教研科研为先导,以集体备课为抓手,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进信息化教学,落实“八个相统一”,推进“四个融合”,不断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坚持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教研活动开展集体备课,确保上好开学第一课。利用教育部集体备课平台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进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思想方面的研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实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开展独具学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学。

规划建设数字马院,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采用校企合作等形式,共建数字马院和智慧思政教育、教学实训基地,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提高思政课理论实践教学信息化程度,提升效率、增强效能、节约成本、减少隐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课学时、实践课学时基本达到1:1,采取一节理论课一节实践课的模式。教学内容设置本着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进行简化,寻找学生的兴趣点,针对高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每节课设置一个主题。逐步上升到理论层面,以春风化雨的形式滋润学生心田。创新网络教学形式,采用智慧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12月4日,我校举办第十一届大学生模拟法庭活动,对学生进行法治观念教育,模拟法庭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大型实践活动,2009年开始举办,已连续举办十一年,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品牌。

公共课、专业课教学院部,明确综合素养课程(通识课)、专业课程在思政课程改革中同向同行的课程定位,彰显隐性课程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好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举办全校教学技能竞赛,将课程思政改革效果纳入比赛评分标准,作为评奖的重要硬性指标,为全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

以“三全”育人为重点,提高实践育人实效。不断深化“一学五训四提高”思政教育品牌创建。以全国文明校园创建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抓好“力行课”建设,实现劳动与育人的统一。创树身边典型,补足学生精神食粮。以日常行为教育为重点,提升以文化人水平。

学生处学生公寓中心“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建设书香文化公寓”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课程实践育人的实效。激发同学们的读书热情,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公寓联合会承办的公寓文化节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平职追梦杯篮球赛、女子跳大绳比赛、家风家训征集活动、“文明宿舍”网络评比、读书演讲活动、新生内务评比、新生征文比赛等活动。

领导有力,措施强力,师生倾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给力。

学校影响力明显提升。我校应邀参加世界职业教育大会暨展览会;成为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理事单位,是全国企业办学中首个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理事单位,也是目前我市唯一的该联盟理事单位;党委书记毕晓阳当选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是煤炭类职业院校中当选理事最多的院校;校领导张立新教授受邀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讲学交流,作了题为《探溯精神源头、指引人生航向》的专题讲座,脉络清晰、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生动形象,为十三师职校师生奉献了一场精神盛宴,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进一步扩大了我校思政课程的品牌影响力;11篇论文在全国高职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上获奖。

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作为第一主持单位建设的“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教学资源库”获批立项,实现了我校在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工作零的突破;我校实用英语写作、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传感与检测技术3门课程获批立项。

教师素质明显提高。5名教师被遴选为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职业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人选。

学生技能竞赛水平明显提高。我校师生先后荣获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国赛三等奖;河南省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特等奖;全国“3D大赛”河南赛区一等奖;全国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河南省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特等奖;省高校体操比赛三等奖。

课程思政改革成果内涵与档次明显提高。“一盏天灯,姹紫嫣红,枯枝漫槎壮山河……”一首名为《焦桐花》的原创MV在我校传播开来,刷爆师生朋友圈并走红网络,在腾讯、酷狗等全国各大音乐平台热播。知行合一、向上向善,引导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气。

2018级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曹梓萌作为《焦桐花》的女声领唱,她说,“在开学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老师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道德时,给我们讲了焦裕禄精神,强烈震撼了我,当时我在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时代孕育了这样的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让我明白了焦裕禄生活、奋斗的时代,深化了对焦裕禄精神的理解;专业课教师教导我们艺术创作、表演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把握好政治方向;团委、学生处组织的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焦裕禄精神的理解,此次创作过程中的兰考朝圣使焦裕禄的形象在我心中鲜活、生动起来,一盏天灯,姹紫嫣红,枯枝漫槎壮山河……自心间自然流淌而出。”这是我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思政”格局效果的初步体现,思政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了合力,各类实践活动进一步内化、强化思政课、专业课、综合素养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今后,学校将沐浴新时代的春风,追随强国梦的脚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扎实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稿/卫岩伟  摄影/尚英杰  编审/鲁化震  审核/胡瑞娟)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鲁化震